浅淡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策略

2011-12-29 00:00:00王静艳
小学教学研究 2011年3期


  “读写结合”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一种传统方法,不是一个新话题,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读写结合”的阅读思路。近两年,著名语文教育家潘新和先生更是提出了以写作为本位的阅读观。他认为,在语文课堂里,阅读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提高言语表现素养、写作素养的手段与过程。因此,读写如何有效互动成为新的课题。平时,阅读课与作文课一般作了机械的分割,阅读课是阅读课,作文课是作文课,缺乏相互的沟通与促进。现在的阅读课,老师们发现通过先读后写、由读至写能使两者有效地互动、融合起来,使阅读与生活紧密相连,使阅读理解内容与关注语言相连,在迁移中、运用中积极积累,使语文课真正走向语言运用。
  如何实施有效的读写结合策略?下面就具体的课例,从不同的侧面展开论述。
  
  一、移花接木——模仿语言表达
  
  对小学生来说,通过阅读一些经典的、优秀的文学作品,然后根据具体的作文要求,加以模仿或变通,写出符合题意的作品来。这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学习写作的一个好方法。因此,所谓移花接术,就是将原来看过的范文或写过的习作,在文章的形式、结构上,或者有关的人物上,或者表达的主题上。或者列举的材料上,甚至语言上稍加变通和更换。为自己所用,使之与作文的命题与要求相符合。这种“嫁接”习作过程能使学生较好实现语言的积累。
  读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散文《夹竹桃》,有一种清新如六月甘泉,流畅如潺潺细流,自然如皓月清风之感。尤其是凸现夹竹桃月色下的美妙幻想,意境美好,情趣隽永。如何引导学生去感受语言文字的美,从而进一步去感受季羡林先生文章中潜在的一种文化精神的美,是教学的难点。
  《课标》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用诗意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精心营造一个诗意阅读的空间,让学生在触摸语言文字后,感悟作者如何创造了词语句式的结构美(整齐、对仗等)、声韵美(抑扬顿挫,音韵回环,节奏感强等),从而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语感来体会到这种语言形式的妙处。同时,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揣摩作者对夹竹桃给人带来美好幻想的赞美,展开想象,调动丰富的阅读体验去看、听、闻、想、写,把课堂变成个性的、灵动的、诗意的空间。“孩子们,现在,夹竹桃有没有走进你的内心?让我们也跟季先生一样,把这种幻想移植到我们的心中。你有没有注意过月光下的某一景物,有没有让你产生美妙的幻想?用你丰富的想象把月光下的一景描写下来吧!”我们来看看学生是怎样移花接木的。
  文章开头嫁接:原文“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学生作文:“樱花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的花,但是,月光下的樱花总是让我充满幻想。回味无穷。”
  文章中段模仿:夜晚的樱花林少了几分忙碌。多了几分安详。月亮高高悬在天际。夜色中带着浅浅的白,月影婆娑。花影迷离,像是一幅信手涂鸦的油彩画,飘落的花瓣被月光映成了冷紫色,旖旎而动人。
  你看。学生通过学习,对文中几个特别优美的句子有了自己的体悟与理解,悟到了整齐对仗的句式与一般散文句式在效果上的不同,使他们悟到语言文字的形式结构美和声韵回环美。这种语言的习得,这种人文的东西,也就具体化了,这样移花接木的教育方式也不再是灌输注入,而是一种自然的熏陶感染了。
  
  二、脱胎换骨——跳出原有语言
  
  小学教材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是学生学习的一个范本。为此,阅读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不断积累的机会与条件,每一次复现都要提供不同的语境,通过语境转换来促进学生积极的积累。而在此过程中,学生的问题在于吸收的外化,在于在原有语言上的自我超越。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有位老师在教《黄山奇松》时,这样引导:“学习《黄山奇松》一文,简直就是一种美的享受,文章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我们不仅要学会感受美,还要学习《黄山奇松》一文的写法,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块怪石。通过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让这美丽的石头动起来、活起来!”然后,老师通过多媒体展示黄山奇石,让学生欣赏,再让学生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奇石”。
  我们来欣赏学生写的片段“双猫捕鼠”。“它位于一座山峰,山峰的一边是两只猫,另一边是一只耗子,两只猫一动也不动,仔细地观察耗子的行为。耗子左望望。右瞧瞧。贼眉鼠眼,丝毫没有观察到那只猫的行动,心里只想着吃黄山松的松树,哪里知道背后潜伏着危险呢,真是逗人!”学生是这么写“仙人指路”这一奇石的。“仙人指路,所谓的仙人,身材高大,比一棵黄山松还要高,仙人手拿拂尘,嘴角带着微笑。手指西方,好像在给游客指路呢!”
  每个学生都写了一个片段,老师的指导并未到此为止。接着,站在高年段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指导小组把片段组合起来,整理成一篇完整的文章,既可以相互学习、修改、欣赏,又可以锻炼学生篇章整合能力。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教师就要精心设计,因课设练,拓展迁移。孩子稍作准备便可妙语连珠。一句话,就是要把训练练在点子上,练到孩子的心里去。我们不仅要学会感受美,而且也要像作者一样去创造美。老师就是这样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又走出文本,最后高于文本。
  
  三、推陈出新——创编原有文本
  
  在写作中模仿创新并不是简单的依葫芦画瓢,而是在自己的文章里借鉴范文的文体样式、篇章结构、语言特色,以求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鹬蚌相争》是一则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一位香港教师是这样指导学生进行创意写作的。写作的目标是学生能够根据语言故事的特点,进行故事创编,其创意思维的思路可大致分为四种:1.角色不改变,情节不改变,道理不改变;2.角色不改变,情节改变。道理改变;3.角色改变,情节改变。道理不改变:4.角色改变,情节改变,道理改变。我们来分析一下这样的设计思路,第一种把训练的重点放在细节的具体描写上,仍以《鹬蚌相争》作题目为宜:第二种。把训练的重点放在情节的改写或续写上。情节的变化,一般会导致道理的改变。题目可以自拟。第三种,训练的重点放在角色的重新选择、情节的重新设计上,根据动物的特性选择最恰当的动物代人角色中。题目可以自由拟定。第四种,就是天马行空地创编寓言故事。
  不妨来读一读香港小朋友的这篇习作。
  
  当鹬遇上蚌
  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早上,一只口渴的鹬正在河边喝水。突然,它眼睛一亮,原来,它看见了一只肥美的蚌在晒太阳。鹬心想,这只蚌那么肥美,我一定要把它吃了。鹬像箭一样飞到了蚌身旁。鹬装得楚楚可怜地对蚌说:“蚌大哥,我已经很久没吃东西了,你能让我吃一口吗?”蚌立即说道:“好吧,反正我觉得自己太胖了。”鹬以为自己成功了,可是并不是,因为蚌早就知道了鹬的诡计。当鹬把嘴巴伸进蚌里时,蚌紧紧地把壳闭上。最后。鹬被活活饿死了。
  老师根据学生个性差异,采用了不同的思路去启发学生,力求能在习作中达到学习目标。享受创意的快乐。我们可以透过学生稚嫩的文笔,捕捉到难能可贵的创意思维的光芒。
  
  四、移情换位——体悟人物内心
  
  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往往是读得多,说得多,如果安排小练笔,就有可能中断教学的情感链,会破坏一堂课“起承转合”的节奏美,因此,教师常舍弃练笔的机会。然而,相信你看完下面的案例,会对在处理练笔与体悟人物内心情感方面有一定的启发。
  蒋军晶老师在《美丽的清贫》一文中,寻找到了情感的契合点,让学生移情换位,设身处地,让一部分学生把自己当做是张海迪,另一部分学生当做是张海迪的母亲,设想在离别之后相互写信。在具体的情境中,在角色体验中,学生有话好写。老师这样引导:“在那个凉风习习的秋天,当母亲穿着灰毛衣蓝裙子的身影消失时,张海迪只觉得泪眼蒙胧……母亲在来的时候已是冬天。从秋天到冬天这两三个月的时间里,张海迪和她的母亲不断地通信,有时频繁到两三天写一封。妈妈的信是通过护士阿姨的口传给海迪的,张海迪的信是通过护士阿姨的手传给妈妈的。据这位护士回忆,写的都是小事。却特别感人。下面,我们分一下组,这两大组以母亲的身份给海迪写信,这两大组以海迪的身份给母亲写一封信。信不长。四五句话。”
  我们可以想象,一对深爱对方的母女。一对牵肠挂肚的母女,因为生活的贫困、因为女儿的手术,这一刻,她们该有多少话要说啊。这时,写作成为宣泄情感的出口,成为一种需要,真可谓是“情动而辞发”!
  由这一案例,让我想到,广义的读写结合可以从情感角度出发,移情换位,实现读与写的相得益彰。正所谓“情到浓时,不吐不快”。
  
  五、锦上添花——拓展文章内涵
  
  从拓展文章内涵的角度来看待读写结合,我的理解是学生在文本的阅读中深刻地体验到某种情感,唤起学生相似的感受,引起共鸣,引发思考,形成一种创造冲动。这个过程是阅读的过程,也是创造的过程,有心灵的震撼,有精神的升华,这也是丰富课程的重要方面。
  《母爱》讲述的是一头老牛拼死拦截军车,索水给自己孩子喝的感人故事。教师采用了隐去结局,让学生在重构中创生。“孩子们,在你心目中故事的结尾应该是怎样的呢?请你用你的笔为大家描述一下,并给我们说说,你这样的结尾想表达什么?”在这样的启发下,一位学生描写了浓浓的母子情,尤其是那句“小牛轻轻舔舐着老牛的背。在老牛的背上,那鲜血正一滴,一滴,滴在干涸的地面……”
  如果把文章的结尾和主旨完整呈现,使学生一览无遗,我们可以想象,学生难以产生多元的体验和意义建构。而经过教者的艺术处理。把结局隐去后。结尾显得多元,主题也就多元,或可告诉人们水资源的匮乏与人类对资源环保意识的觉醒,或赞美人与动物的和谐共生,抑或是这位学生所赞美的母子情深,等等。每个同学在自己的心中有一个个性化的解读与认识,并对自己的结尾进行解释。体现了学生对文本内涵的重建与创生,使文本具有了多层意义与内涵。
  在教学中,如果能根据文本特点。整合资源,寻找到读写结合的最佳契合点,有计划地设计不同形式的“读写结合”,就能提高阅读效果。正如张志公先生所认为的:“当合则合,当分则分。合中有分,分中有合。”这也体现出阅读与作文原本就是“一家”,“读”中的“写”,主要为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达到与作者共鸣的效果;“写”中的“读”,是水到渠成地实践阅读教学中学到的方法,从而更准确地表达思想感情。读写结合,能促进读者与文本和作者的对话,能促进多层次对话的展开和深入。这种“短频快”的方法值得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