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薛法根老师《<哪吒闹海>教学实录》,我感到扑面而来的熟悉的气息:汩汩冒出的幽默,不经雕琢的自然,大开大合的结构,风流蕴藉的内容……如果分开,也许能在不少老师的课上看到,但合而融之,则是薛法根老师的课堂,这种种元素散发着,弥漫着。氤氲成薛法根老师独有的课堂文化的气息。
想起薛老师十年前的代表课《螳螂捕蝉》,那堂课我作过琐碎分析(见《一堂充满智慧的课》,载《小学语文教学》2002年第4期),里面的很多元素依然活跃在今天的《哪吒闹海》课堂上。《螳螂捕蝉》之后,还有《第八次》《天鹅的故事》《唯一的听众》《“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十年间,薛法根老师悄然成了与故事结缘的人。当他面对白山黑水、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的孩子们,他俨然成了喜欢讲故事、会讲故事的语文老师。
这是否使得薛法根老师有别于老一辈的于永正老师、贾志敏老师……也迥异于同时代的王崧舟、窦桂梅、孙双金等名师呢?当然未必,但一定是我们切入薛老师教学艺术世界的一个视角,打开其课堂文化奥秘的一把钥匙。至少。也能让我们得以琢磨薛老师语文课堂的前世今生。
那么,让我们沿着“故事”的路径走进薛老师的《哪吒闹海》,来品味他“讲故事”的背后——
“故事”何以成为课程
也许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故事对于语文学习的价值,对于学生成长的价值。特别是在今天这样的背景下:大众对语文教学的关注已经从教法层面(1997年《北京文学》发起语文教学世纪批判)跃升至教材层面(近日叶开对教科书的批判)。
故事,一般指年代久远的历史事件或流传很久的传说。它以叙述的方式讲述“不为人知的秘密”,其情节跌宕起伏,生动连贯:又因为总是阐发着某种道理,所以故事又被视作人类对自身历史的一种记忆行为。神话、寓言、童话等等莫不如是。
有情节、好看的故事,有人物、好记的故事,便由此生发出特别的教育价值。而选进教材的故事往往文质兼美,有些是经典的,比如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等;多数故事,未必很有名,却总是有着思想的内核,如青橄榄般值得咀嚼品味。这种滋味,是6~12周岁的小学生最喜欢的。
薛老师的许多课堂代表作,正是基于“故事”这一文本。
《螳螂捕蝉》《第八次》《哪吒闹海》这一类课文涉及的故事相对悠远,《螳螂捕蝉》中孩子巧用“螳螂捕蝉”劝告吴王的智慧,《第八次》中“蜘蛛织网”给予布鲁斯王子的精神启示,《哪吒闹海》中“哪吒”形象的英雄气质,其隐含的价值观更为传统与古老;而《唯一的听众》《“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天鹅的故事》等则呈现“现代”色彩,其蕴含的倾听能力、规则意识、人物和谐思想等。则是现代人应具备的文明素养。这些“道”直说则显乏味,因其有着故事的外壳。学生便更多地津津有味地读、认认真真地思、仔仔细细地讲,从而与他们的原有经验、已有想法等碰撞,或同化,或顺应,成为学生一生的精神底子。
在薛老师这里,无论用多少时间朗读、讨论,也不管概述、讲述还是转述,故事始终都是故事,都是活着的;学生始终在故事的情境里,沉浸在形象与情感里。这次《哪吒闹海》的教学就是一个例证。
在薛老师的课堂上,这些故事就是语文。他教十个这样的故事,学生就记住十个故事。这十个故事就成为学生的十份财富。当然,不是课文中的每个故事都值得这样去教。不难猜测,薛老师在用教材教学时。一些在语言、主题上都与学生有隔膜的故事,比较平庸的故事,一定是不会被用来“讲故事”的。
在薛老师的课程理念里,这样的故事就是课程的内容,就是教学的内容,就是学生学习的内容。因此,《哪吒闹海》一课的教学,就像以前的《螳螂捕蝉》《第八次》……通过种种方式让学生反复感知文本,来回触摸故事,最终铭记终生。
关于教材的使用,上海师大王荣生教授提出“定篇”“样本”“用件”等说法。我认为。薛老师的用“故事”,就是把故事当成了“定篇”。因此,能记住故事,就是薛老师故事文本教学时最重要的课程目标。
今天再次读薛老师的《哪吒闹海》课堂实录,我深感:当我们用故事来教语文,我们的语文课堂就给了故事活路,同时故事也给了语文教学一条生路。
有故事的童年是快乐的。一如我的小学,每年的六一节,学校的故事教室永远坐满了学生那样。
有人批评,这样学语文,岂不成了记住几十个故事吗?且看薛老师——
“教故事”背后的秘密
人们的担心不无道理。因为我们真的每天看到有人提着分析的“屠刀”,要求学生一次又一次地寻找答案。这时,再好的故事,哪怕它是《丑小鸭》、《狼和小羊》,都一下子面目可憎,一下子从青枝绿叶到花叶凋零,最后只剩下“跟狼这样的坏蛋讲道理是没有用的”诸如此类的东西。这样教,再精美的故事,也面临“七零八落、体无完肤”的危险;学故事的学生自然胃口全无,读故事、说故事、想故事、记故事的欲望被遏制。
这就意味着,在明确“故事”的教学价值,当故事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后,怎样教故事依然显得至关重要。
薛老师曾讲_过一句实在精辟的话,就是“语文课要做语文的事,小学老师要做小学的事,这节课要做这节课的事”。
一个故事,到了薛老师的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做语文的事”。故事的特质、魅力,似乎与薛老师教学的风格、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勾连、呼应。故事的趣味,对应着他教学的情趣;故事的起承转合,对应着他教学的风流蕴藉。翻阅他的《<哪吒闹海>教学实录》,故事似乎已与他密不可分,他也因此借着故事的翅膀飞进学生的心灵。
让我们慢慢地领悟薛老师“教故事”的秘密:
1.用故事让学习充满情趣,让学生成为故事里的人
“你最早是怎么知道《哪吒闹海》这个故事的?”“小朋友们对这个故事都很熟悉了……谁会读课文”……
课文谁不会读啊,读着读着,学生就读出了“一闹”“二闹”“三闹”:读着读着,学生就读懂了“称霸一方”“胡作非为”“举起斧头便砍”……读着读着,学生就在书声、笑声里回到了从前,悄然进入了故事。
有问答。也有分析。但薛老师的提问、理答与引导,一心带着学生走进文本,让他们直面完整的鲜活的故事,而不是孤立的一个词、一句话或一个被阉割被腌制的故事。在他的语文课堂里,阅读故事的过程是学生想象体验、感性体悟的过程。
“读完《哪吒闹海》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用几句话把它清清楚楚地说出来,这叫概述。不管多么复杂的一件事,都可以用三句话概述。哪三句话呢?第一句:哪吒为何闹海?第二句:如何闹海?第三句话:闹了又如何?请你根据这三个问题,概述一下这个故事。”
“概述的时候,我们把一个故事变成三句话:现在讲故事的时候,我们要把一句话变成三句话。有了这个本事,你就能把故事讲得栩栩如生了。”
“‘从此,龙王父子再也不敢胡作非为了,老百姓又过上了太平日子。’如果你是龙王,会善罢甘休吗?”
“假如你是龙王,找到了哪吒的父亲李靖,你会怎样?”
“如果你是哪吒,到了父亲面前,会怎么做?”
薛老师几大板块的课堂教学就是用这些骨干问题串了起来,而所有这些问题(话语)无不指向学生真实的言语学习与交际需求。换一句话说,是基于情境的一种学习,内容的把握与语文的学习在情境里水乳交融不分你我。这样的学习情境既以促进学生对文中人物、事件的感悟为标的,又切切实实唤醒了、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意志。本来。学习情趣是语文本身带来的东西,惜乎被繁琐问答、肤浅对话给生生地掐灭了。任何有效的语文学习都起于兴趣,兴于活动。强于意志。薛老师的课堂,因故事充满了情趣,故事亦因薛老师而充满了趣味。
2.用故事丰富语文学习的积淀,让学生成为讲故事的人
前面谈到,一些人批评语文教学的依据是只教了几十个故事。其实,错不在教几十个故事?而在教了多少个故事,学生就忘记多少个故事,讨厌多少个故事,甚至从此开始讨厌起故事来。语文学习是需要积淀的。就像张庆先生说的那样:“学语文与熏锅屋类似。学语文是个慢功。是个长期训练、积累的过程。”
薛老师当然是深明此意的。于是,他的这一类基于故事的语文教学,总是不遗余力、响鼓重锤地让学生有意义地识记学习。这种学习,是语言的积累,更是思想认识的积淀,当然,’也是一种宝贵的学习经历,积累素材并积极运用的学习历程。
你看这堂课,学生就是在反复使用“哪吒闹海”的语言材料,既是在得意(读懂意思),又是在得法(概述、讲述、转述的方法)、得言(故事语言),有何不好呢!
3.用故事教语文,让学生成为专业的人
这个话题,其实不用我赘述了。相信很多老师一看即知,课堂上的学生在学习故事,在学讲故事,当他们反复地讲,变换方式地讲之后,他们获得的不仅仅是一个“哪吒闹海”故事,而是切实的语文能力。薛老师在本课预设的知识点分别是!概述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与结果,讲述则是展开想象,转述有自己的立场。在教学中,基于学生实际,薛老师并不平铺直叙,不平均使用力量,而是概述简,转述略详,而讲述最详。
这种讲,有基于故事本身的,比如《哪吒闹海》一课中的概述与讲述;也有超越故事的,比如《哪吒闹海》教学中的转述活动。再比如《第八次》教学中,薛老师设计了一个表达训练:布鲁斯看了蜘蛛织网后会怎么动员、号召人们起来抵抗,请学生以“苏格兰的父老乡亲们,饱受侵略的同胞们”为开头写一份简短有力的动员稿。学生必然会用蜘蛛织网的故事,此时,他们前面的讲故事就起到了一个铺垫的作用,此刻不完全是重复。而是基于情境的再创造。
读与写的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成为一个专业(语文)的人。
薛老师关于语文教育的思考当然远不止“故事”所能说清,更不是“教故事”所能涵括的,因为,他的语文教学实践与艺术如同一条河流,开始是溪流、小河,继而是江,再就是湖,是海——只要薛老师愿意。而海的深处,一定幸福地生活着许许多多与哪吒、布鲁斯王子、海的女儿为伍的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