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促进学生倾听的策略思考

2011-12-29 00:00:00罗丽琴
小学教学研究 2011年3期


  学生学习数学需要多种感官参与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其中用耳倾听是十分重要的方面。所谓倾听,是指凭借听觉器官接受语言信息,并通过思维活动将语言转换为意义、实现认知的行为。可见。倾听是“听”和“思”两个方面的融合,既包含对有声语言接受性的听到,也包含鉴赏思考、主动理解、批判接纳等思维活动,因而听力和理解是它的基本要素。如果学生在数学课堂里能达到倾听的要求,那么对于他们在数学活动中逐步建构数学知识、体会数学思想方法、获取学习经验、促进自身发展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因此,在数学课堂中需要提高对学生倾听的关注度,以提升学生的倾听能力,促进数学学习。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在促进学生倾听方面有如下思考:
  
  一、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
  
  课堂倾听是学生课堂学习的重要行为,任何一种学习行为都必须具有良好的习惯,才能保证学习的效率。在数学课堂中。若学生具有认真倾听老师的提问、讲解的习惯,听同伴的意见、想法的习惯,就能保证数学语言交流通道的畅通,从而获得数学内容的建构。不难想象,学生如果关闭了“听课”的渠道,那么学习的效果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我们需要重视让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
  
  1.要教育学生认真听课,对学生课堂倾听有明确的要求
  (1)听课必须做到专心。要全神贯注地听清发言者的每一句话,记住对方主要讲的是什么。
  (2)听课必须做到耐心。当老师提问时,要等老师把问题说完再举手发表意见,不能问题还没有弄清楚就急于回答:别人发言时,无论你觉得说得对不对,都要听人家把话讲完再发表自己的意见,不能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
  (3)听课必须做到用心。边听边思考别人是怎样想的,哪些地方想得很好,哪些地方还不完整甚至有错误:哪些想法和自己的一样,哪些想法和自己的不同。然后对别人的讲话表示赞同或提出补充或修正。
  
  2.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学生倾听作出示范与榜样
  对学生的倾听要求,老师要率先垂范。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处在平等地位,在学生回答问题或相互交流时,教师同样是一位平等的倾听者,也是学生效仿的对象。学生交流发言时,教师要静心倾听,关注对方以示对发言学生的尊重,不能有不耐烦的情绪。对发言正确的、有自己见解的可以表示赞许的点点头或微笑,对学生思维的闪光点要表示出欣赏的态度。对学生不很准确的发言和困惑的焦点适时点拨或提示,让全体学生感受到。当别人发言时要像老师那样认真倾听。并要结合发言进行一些思考。
  
  3.要适时地提醒学生保持倾听状态
  小学生对自身动作、行为的持久性和自控性较差,注意力容易转移;对感兴趣的问题。往往容易冲动,常常还没有听清楚或想清楚就开始争抢着发言。因此经常需要提醒一些学生注意倾听他人的发言,以强化他们的倾听意识。当发现有学生溜号时。可以及时地送去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唤起学生的听讲意识。当你发现学生不听别人发言、不等别人讲完就急切发言的时候,就要引导学生:“把别人说的意思弄清楚了再发表你的想法”“他的意见你听清楚了吗”以此调控学生的情绪。促进学生耐心倾听、分析和思考别人的想法。
  
  二、创设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倾听注意
  
  数学课堂的学习情境,应是与数学内容相适应的、具有现实性、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创设好的学习情境的作用之一。就是可以让学生感受数学内容的现实意义,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设好的学习情境。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用现实的生活情境引发学生倾听的心理倾向
  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设置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现象或内容,感觉有话可说但又进入“愤悱”状态时,就会产生求知的兴趣和倾听的要求,自觉地、主动地通过倾听参与到认知活动中去。
  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苏教版教材)时,在呈现教材中的主题图后,学生面对熟悉的情境,很快能得到把4个苹果、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2份的结果,但面对“把1块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的情境时,会感到新奇、困惑,会急切地想知道用什么数表示结果,于是就会在观察演示时倾听讲解。当学生初步感知“1/2”后,提出“这里的‘1/2’是怎样得到的”的问题时。让学生讨论。这时许多学生“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就会联系具体情境,在互相交流中注意倾听同伴的解释和说明,更清楚地了解“1/2”产生的过程。当再要求学生“用一张纸折出它的1/2”,并交流各人的折法时,学生发现每张纸的大小、形状都不同,折法也有所不同,从而产生“为什么都是1/2”的疑惑时,就会去倾听他人的表达,从中更深刻地认识“1/2”的含义。
  
  2.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倾听愿望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注意力会受到现场问题、周围场景和意志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可能每一分钟都全神贯注、聚精会神。不同的人对不同事物的兴趣差异也很大。即使是同一个人,不同环境下,其注意力保持时间的长短及注意点的分布情况也不同。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年龄决定了他们在课堂里有意注意的时间不持久。但一般说来,学生对自己生活里一些熟识的、差异感强的或意外的事物总会格外地引起注意,产生好奇心和兴趣。因此,教师可以想方设法利用学生的注意力特点,结合教学内容的呈现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思维冲突以吸引学生的倾听注意。
  例如,有老师在教学《24时计时法》时,先让学生思考:中央电视台的每天“新闻联播”首播时间是晚上几时开始?在确认每天晚上7时为首播时间后,以音像方式播放“新闻联播”实录片头曲和图像,画面上立即呈现出开始时间“19:00”,从而设置了矛盾:我们都说是晚上7时。可电视上说是19时呀,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能讨论讨论是什么原因吗?知道的可以说给不知道的同学听听,不知道的呢,可以听听别人的解释。用这样的问题创设的学习情境,就使得学生的倾听注意被吸引过来,产生了参与倾听和认知的欲望,自觉地倾听同伴的意见。
  
  三、关注倾听效果。提升学生的倾听品质
  
  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对话、交流的有效性,表现在倾听的学生对他人发言是否听明白了、听懂了,是否通过倾听理解了数学问题或内容,获得了对数学内容的认识,即听的过程中是否有认知参与。倾听者良好的倾听效果,就在于能听清发言者说话的意思并明白内容要点,清楚对方思考、分析的方法,分析、判断的依据,以及归纳、概括或推理所得的结论,并能及时作出辨析性的反应。这是一种良好的倾听品质,具有倾听的清晰性、理解性和批判性。提升学生的倾听品质,还要重视对学生倾听效果的肯定和赞赏。对课堂中一些学生倾听的良好表现,千万不要吝啬赞扬,要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欣赏,让学生能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感。
  
  四、多种方式训练,提高学生的倾听水平
  
  课堂倾听同时兼有听和思两个方面的要求,学生既要“能听”,还要“会听”。虽然“能听”是人与生俱来的,但课堂倾听还要有良好习惯和注意力的支持。“会听”主要靠后天形成,它要求能对听到的内容经过思考,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和合理的反应。可见。学生倾听能力的形成和倾听水平的提高,都与他们后天成长、发展有关,需要有意识地进行引导和培养。如果能注意在学生倾听方面运用一些恰当的引导和指导方法,学生的倾听能力和倾听水平就会得以提升。
  
  1.要求复述,训练用心倾听
  要求学生用心倾听他人的发言,听后复述别人的意见,理解发言的内容。在数学概念的学习与应用时,我常常会让学生把老师或同学的话重复一遍。例如,在交流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分析思路时,要求结合直观图复述:“要知道红花是蓝花的几倍,就要把红花每2朵一份一份地分,看8朵里有几个2朵,所以用除法算。”在教学计算方法时,要求学生在关键处复述一下。例如,在教学《百以内进位加法》的例题25+18时,计算出得数后,要求一些学生根据前面的交流与讲解,复述为什么25+18的结果是43而不是33,以促进学生认真倾听。
  
  2.适当听算,训练倾听能力
  听算即按学过的口算内容,教师说算式学生直接说出或写出得数的训练。这些内容里除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外,还有如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或一位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和相应的除法等。都需要根据听到的算式思考得数。这样的训练,既可以集中学生听题的注意力,强化学生的瞬间记忆,又可以促进学生边听边思考得数,及时得出计算结果的反应。这是训练倾听能力的有效形式。
  
  3.组织欣赏,训练倾听方法
  学生的倾听能力,不仅表现在能指出别人发言的不足,更重要的是能欣赏对方的语言,判别别人发言的优点,了解自己可以学习的方面。如果学生能关注别人是怎样想的,他的想法或说法好在哪里,那就不仅反映学生在听的过程已经进行较为深入的思考,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和正确评价自己的良好品德。例如,对课堂里出现的一些深刻的或者有个性的想法时,可以提示学生思考“他从哪个方面来想的”“他为什么会讲得这样清楚”“你认为他的想法好在哪里”“和自己比一比,你觉得他的想法和你有什么不同”等,这既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的本质,又可以促进学生欣赏同伴的发言,充实和完善自己的思考。
  
  4.有意等待,训练倾听耐心
  对难度比较大的问题或者内容,大部分学生会产生畏惧心理,既不想积极去思考,又没有耐心倾听,只有少数学生乐于思考,主动发言。此时。教师就可以滞后评价,利用有意等待“看谁能听明白他的发言”“比一比谁说得更好”,以引起其他学生的注意并辅以适当的点拨启示,从而使他们耐心倾听,直到听懂了、听明白了为止。
  笔者认为,数学课堂的倾听是学生学习数学不可或缺的有效途径和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是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提高对学生倾听的关注度,采取恰当的措施和方法来保证学生的有效倾听,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