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似乎没有什么可谈的,一是前人谈得很多;二是几乎没有人不主张读书的。但是,处于信息时代,站在一个教育者的立场,笔者认为很有必要谈一谈读书,特别是如何教学生读书。
关于读书观,古人有一句名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不用说,这是统治者出于统治的目的而向人们灌输的一种观念,可以说是对读书最狭隘的认识。但是,直到今天,很多人读书仍没有脱离实用主义的藩篱。“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一句更早的诗句,然而,我们经常从写作的角度运用它,用来劝学生以此打下写作的基础,做好写作的准备,目的是应付高考。当然,读书的作用远不止此,如“当你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当你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以装潢。当你处事行事时,求知可以促成才干”。从更为广泛的角度说明了读书的作用。总之,读书有用论,始终是社会的主流观念。这种观念促进了社会文明的进步,同时也给人们的精神带来桎梏。
今天,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读书观,应该让学生从两个方面来认识读书,教学生读书。
一是读书的求知作用。任何人都不可否认,书籍是知识和智慧的积淀,是文化和历史的基石,其中蕴含着前人的真知灼见。有的经典著作的影响力甚至大到能改变世界的程度,如《圣经》、《古兰经》、《大藏经》、《资本论》等,对人类的生存、发展、文明都产生了和正在产生着巨大的作用。作为阅读者,我们能够从中获得巨大的力量和深刻的感悟。苏轼曾说过:“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圣人尚且不是生而知之,还要从读书中获得知识、智慧,何况我们普通人?
但读书不仅仅是为了求知,求知的目的在于行动,因此,古人很重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朱熹曾阐述过知与行的关系:“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正是因为无数古圣先贤学富五车,才有今天异彩纷呈的世界文化;正是因为无数科学家的勤读冥思,才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也许正是从这个角度,人们总结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名言。有这样一个典型的事例:犹太人年人均阅读64本书。我们知道,犹太民族是个了不起的民族,在这个民族中,诞生了马克思、爱因斯坦这样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人,盛产诺贝尔奖得主及世界富豪,原因何在?恐怕与这个民族酷爱阅读有着直接的关系。
二是读书的怡情作用。这在今天这个时代,它具有更重要的意义,这一点我们必须让学生明白。如果只想通过读书而有所作为,成就事业,甚至流芳百世,其实是只看到了书中知识力量的创造性,是功利主义观的具体表现。正是这种读书观的影响,使得一些大学生、硕士生甚至博士生等,走上了极端的道路,这样的报道相信大家都能知道一些。稍有社会常识的人都知道,读书多、学问高,不一定就地位高、贡献大,但是,教师和家长往往是一厢情愿,经常忽视读书的怡情作用。
读书求知,本质上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一种超越求知本身的更高的境界,即满足人作为智能动物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在整个历史长河中,人不过是一个匆匆过客,“朝闻道夕死可矣”。因此,体验对于人生来说,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科学知识让我们通古博今;文学作品则让我们在主人公的悲欢离合中体验生命、生活与人生。
读书需有所选择,并不是所有的书都值得读,或者需要认真去读,在各类书籍汗牛充栋的今天,判断力是非常重要的。不会选择书,就不能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书上。而书读得太乱、太滥,或许可以了解一些皮毛的东西,但对个人文化内涵的深度、厚度都无多大意义,我们必须警惕。如现在很多针对中学生和年轻白领的刊物,多是一些娱乐快餐,对成长中的学生毫无意义。
作者单位 山东省蓬莱市刘家沟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