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的组织类型和运作模式

2011-12-29 00:00:00欧阳经宏
基础教育参考 2011年5期


  2004年以来,甘肃省景泰县漫水滩学区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以生成智慧为基础,以充满生机为追求的课堂新理念,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教、研、训为一体的“七课一反思”校本教研活动机制。“七课一反思”即备课(突破——优化设计)、说课(切磋——构建理论)、点课(导引——骨干导引 )、上课(实践——验证方法)、听课(观摩——交流学习)、评课(交流——资源共享)、改课(升华——形成风格)、反思(总结——提炼思想)。
  
  一、“七课一反思”校本教研的组织类型
  
  1.教师个体开展的校本教研。教师个人的校本教研活动是参与教研活动的前提条件,它可以提升教师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提出切实可行的教育改革方案。
  2.本校教师合作的校本教研。教师主动争取同伴互助,形成教师之间的多方合作互动,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3.教研员与学校合作的校本教研。教研员与学校合作,发挥他们的专业引领作用。
  4.区域协作式的校本教研。建立“校本教研共同体”,以联片、结对式活动为载体,以强带弱,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5.中小学校、教研机构合作的研究共同体。通过教学反思常规化、研讨活动系列化、专业引领全程化、教研科研一体化、展示平台多样化的“五化”策略,整体推进农村课改和教师专业发展。
  
  二、“七课一反思”校本教研的运作模式
  
  1.建立中小学校合作机制
  “七课一反思”校本教研合作以学科组为基点,以学校为基线,以联片为平台,组成以校为本而又纵横交错的校本教研模式。增强学校、教师的校本教研意识,使校本教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这也是建立“七课一反思”校本教研合作机制的根本所在。
  同一区域内,由于学校条件及教师素质不同,校本教研在不同学校中存在不均衡性和差异性,通过区域内联片教研、结对子、送教下乡等活动,全面提升区域内学校校本教研的质量和水平。这种开放式、流动性的校本教研,有力促进了区域内各学校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2.以课堂为阵地,以课例为研究对象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七课一反思”校本教研的起点与归宿都应该以具体的教学实践为本。作为校本教研对象的授课教师与校本教研的研究者在参与中对话,在对话中分享,在群体中萌生新的理解与共识,共同从事校本教研。课例是教师独特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真实记录,其间凝聚着教师的智慧和对教育理念与价值的追求。因此,校本教研以课堂为阵地,以课例为研究对象,这既是对 “七课一反思”校本教研概念的一种重要诠释,也是促进教师发展的基本要求。
  3.专业引领,技术支持
  在专业引领活动中,骨干教师既是引领的主要对象,又是引领活动的主动参与者。一般来说,专业引领的主要形式有理论学习辅导、教学现场指导(听课、评课)等,“七课一反思”校本教研的整个活动过程也离不开外部的技术支持。
  4.研究推进、课题带动
  “七课一反思”校本教研的开展是基于学生和教师的发展需要与实际情况进行的。以科研课题为主线进行专业引领,使教师在校本教研中得到科研意识、科研方法的熏陶以及成果展示时的成功体验,无疑是农村中小学开展“七课一反思”校本教研的一个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的活动平台。
  作者单位 甘肃省景泰县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 刘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