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音乐学科的教学中须关注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须重视学生创造潜能的发掘。依托于新课标的这一理念,本人对音乐课堂的教学与评价进行了尝试。在教学方面,本人开展了“我是小小作曲家——音乐创编课”的实践;在评价方面,本人尝试把表现性评价应用于音乐课堂教学,寻求二者之间的有机结合。
1.小学“音乐创编课”的内涵
所谓表现性评价,即要求学生创造出答案或产品以展示其知识或技能的测验,它关注的是学生在各种真实的情境中使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我是小小作曲家——音乐创编课”是以新《音乐课程标准》中有关音乐创作的实践标准为依托,结合小学音乐教材内容所开展的新课型。教学的核心是侧重激发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2.表现性评价在小学“音乐创编课”中应用的教学实例
本文以四年级音乐课程《春》为例展示表现性评价在小学“音乐创编课”中的应用,该课的学习目标是学会创作2~5小节旋律。教学的环节如下。
第一环节:感受与欣赏。课程以《渴望春天》、《春天来了》的录音予以导入,同时进行音画结合,让学生观赏不同的画面和欣赏音乐,此时教师更侧重于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联想,从而真实地感受对春天渴望的心情与春天到来的情景。在本环节中,主要展开基于观察基础上的鼓励性评价,教师更关注学生在观看与聆听中的种种细节,如“能按要求做好课前准备”、“能集中注意力,自控能力强”、“有兴趣参加音乐活动”等。
第二环节:体会与思考。采用分组分享的方式,组织学生对《渴望春天》、《春天来了》两首歌曲进行情感分享。此环节,一方面,教师穿梭于不同的小组,欣赏性语言和鼓励性语言贯穿始终;另一方面,教师继续采用《课堂评价表》观察学生在“学习态度认真、投入”、“能准确地自我评价”、“能与他人合作学习”、“能准确对他人进行评价”等维度的表现。
第三环节:创编与演绎。分小组组织学生尝试用简单创编2~5小节的旋律分别展现其对《渴望春天》、《春天来了》这两首歌曲不同情感的理解。在创编伊始,教师首先向学生详细说明评价的标准,如“欣赏音乐的技能、感受音乐不同形象的能力、想象与创造能力、综合表达、情感态度”等评价指标,这将为学生创设了努力的方向,并提供了学习内容的重点,更有利于学生能清晰地投入评价。
第四环节:表演与评价。每小组把创编的作品进行展示,表现形式不限;师生共同对每小组的作品进行点评。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这有利于相互交流和激励,同时也充分体现评价的民主性,营造了和谐的评价气氛。在点评中,教师对学生的艺术活动产品用欣赏性的话语指出演唱的优点,用鼓励性的语言指出其中的不足。引入自评、互评及他评三种评价手段进行综合评价。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总结、回顾和比较,这将有利于调动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
在实践中,本人深刻地体会到:教师因势利导,有效地利用多种教育教学与评价手段,注意学习进程中循序渐进的推进、及时的反馈和调整,这些都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思维的发散,从而有利于他们的创造想象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实现“乐学”。
作者单位 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怡园小学
(责任编辑 甘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