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初中音乐第一课

2011-12-29 00:00:00何伟
基础教育参考 2011年5期


  一、用音乐功能贴近师生的情感
  
  学生第一次走进初中音乐教室,似乎一切都是陌生的,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不免比较拘谨,影响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而音乐是诸多艺术中最直接表现感情的艺术,于是我选用《拉德斯基进行曲》作为起始课堂的课前音乐。这首洋溢着喜悦情绪的进行曲是学生熟悉的,加上维也纳大厅的演奏场面,使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一下子被吸引了。他们有的踏着步伐,有的哼着乐曲,有的学着指挥走进了教室,从他们洒脱的动作、灿烂的笑容、轻松的步履中可以看出,学生已经忘记环境的陌生。“虽然要真正领悟一部杰作是需要有极高的音乐修养和欣赏的技巧,但当乐声响起时,作品总能立即俘虏我们的情绪。这是因为音乐和情感,有许多相近之处。”
  “上课。”我热情的指令使学生个个精神抖擞地“起立”。“同学们好。”除了声音响亮,我还给学生鞠了一个90度的躬,他们也和我一样深深地鞠躬,并响亮地说:“老师您好。”“请坐”之后我们进入主题:“谁能说出课前音乐的曲名和曲作者?”学生小声议论,却没有人举手。我轻轻地走到一个学生身边,邀请他告诉我们答案,无论回答正确与否,我都会问一问学生的姓名,并对全班说:“感谢×××,让何老师和你们一起为他喝彩吧。”在掌声中,我们彼此开始相识,这就是我们相互的介绍。回顾过去,第一课那生硬的师生介绍,并不能让学生真正地走近教师,当然仅通过课前音乐让学生了解教师也远远不够,平易近人、扎实的基本功、知识渊博等都是学生喜欢老师的原因。因此,教师如能在第一课发挥自己的长处,在学生面前小露一手,将会更进一步加深师生的情感。声乐是我的特长,我期望能用歌声得到学生肯定,更期望能用歌声引起学生思考“为什么音乐没有文字、没有图片,却能感动我们”在我自弹自唱的《渴望春天》中(原文演唱),我做到了。他们报以掌声并问我:“老师,为什么我们没听懂您唱的歌词,但我们却感受到您那愉快的心情?”“是啊,为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的话题——音乐,凭什么感动人”。有了音乐的渲染,我和学生不再陌生。
  在人际交往中第一印象往往特别深刻,并据此形成对他人今后一系列行为的看法。这就是社会认识效应中的“首因效应”。因此,我们不能忽略“第一课”,让学生总是带着种种欲望进入课堂。初次交往,学生也许并不在意老师姓什名谁,但他们却希望新老师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老师。虽然第一印象带有先入为主的片面性,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良好的开端在今后的学习中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用音乐活动了解学生的情况
  
  每个教学体都有着不同的音乐学习起点,学习起始阶段要通过调查和分析,了解并掌握他们的音乐知识、能力和态度,在他们的起点上制定可行的并能够完成的学习计划和教学策略。众所周知,初一新生来自于不同的地区,由于环境的不同、兴趣爱好的转移、学习条件的优劣等原因,势必在音乐发展上有很大的个性差异。了解这种差异是日后教学设计重要基础之一,也是探索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问卷调查和学习实践观察可以摸清学生的音乐基础。作为审美教育的音乐,在第一课通过审美操作实践更能把握学生学习的起点。
  请学生“听两段声音辨别是否是音乐”的时候,学生一致认为《加纳大学邮政工人盖邮戳》“是音乐”,但对《密林中画眉鸟的叫声》产生了争辩:有人认为“画眉鸟叫声不是音乐,因为它没有节奏、没有旋律”,还有人认为“它是音乐,因为画眉鸟清脆的叫声让人心生愉悦”,当然也有学生反驳“这样的鸟叫声算音乐的话,难道说话也是音乐吗?”……面对学生的争论,我没有说出孰是孰非,而是鼓励他们继续思考,并引导学生倾听《好日子》、《怒吼吧,黄河!》、《我爱这土地》、《校园的早晨》这四首歌曲的片段,要求他们在聆听时对照音乐要素的表格,将听到的四段音乐进行对比,并尝试用音乐术语解答。通过这样的音乐活动,我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基础状况、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班级学风情况等有了初步了解,而学生也在这样的不知不觉的摸底检测中明白了“什么是音乐”、“音乐凭什么感动人”。他们最终认为,画眉鸟的叫声不是音乐,但可以经过创新和加工变成音乐;音乐也可以用自己独特的语言描述喜、怒、哀、乐。
  在音乐活动中,我也发现了学生的一些不足,如缺少良好的聆听习惯,音乐知识储备不够等,这些都会影响日后的音乐学习,因此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然而音乐习惯和音乐素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培养的。“一个有威信的教师,他的教学行为乃至一言一行为学生所折服并深信不疑,他可以极大地增强教育功能,但这绝不是通过命令完成的。”特别是学生步入中学之后,情感世界变得极其丰富,逻辑分析能力也日益增强,他们能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对音乐作品的情感与内容给予较好的理解与把握。因此,在中小学衔接的第一课中,教师除了注意摸清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要关注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评价时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三、用音乐本质转变学生的思想认识
  
  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很多学生了解音乐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获得的,他们喜欢节奏轻快、富有动感、通俗易懂的流行音乐,能与高雅的音乐融合在一起的学生为数不多。但这不等于他们不喜欢古典或传统音乐,而是因为他们对此还很陌生。俗话说,熟悉才能引起共鸣。怎样才能熟悉呢?因为音乐的特殊性,它只有在倾听、倾听、再倾听中才能逐渐成熟,因此音乐欣赏成了敲门砖。
  通过前面的片段音乐欣赏和分析,我交给学生一部完整的作品“考验”他们。迈克尔·杰克逊是当今多数学生关注的音乐人,学生说理解迈克尔·杰克逊演唱的《地球之歌》是从MV的画面和歌词出发的。这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关注歌曲本身的音乐要素,如歌曲中演唱形式的变化带来了怎样的情绪?歌手独特的嗓音带来了怎样的效果?歌曲的转调试图表达怎样的心声?歌曲中力度的变化形成了怎样的对比……带着这些问题欣赏,学生发现原本他们关注的热点是片面的、肤浅的,他们一致认为要理解音乐作品内涵,必须掌握一些音乐知识与技能。这时,学生真正地理解了音乐“不立文字,直指人心”。
  给学生一段音乐,让他们去倾听;给学生一个概念,让他们去发现;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去想象;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去争辩;给学生一点权利,让他们去行使;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们去创编,这样的教学思想拓宽了我的教学思路。通过这节课,学生能够简单地说出什么是音乐;音乐是怎样打动人的;并初步激发了继续关注音乐学习的兴趣。由于教师对学生不了解,这就要求在设计第一课的时候,教学内容要难易适中、教学形式要生动活泼、教学方法要富有新意、教学评价要合理科学、教学生成要机智调控,以此唤起学生学习新音乐的兴趣,形成良好的习惯,树立终身享受音乐的态度。总之,我认为年轻的音乐教师要人往高处走,心往低处放,向上攀登的过程也是向下寻根的过程。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
  (责任编辑 刘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