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2011-12-29 00:00:00唐宏志
基础教育参考 2011年5期


  一、对我校思想道德教育现状的反思和重新思考
  
  在当前的德育工作中存在着这样的现象:道德教育位子摆得重要,工作中显得次要,往往是德育专干和骨干单打独斗的局面,没有形成全面 、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战略。我校已形成德育工作计划中有位子、日程上有安排、行动中有人抓、活动上有经费、效果上有考核的德育网络,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全校教职工都是道德教育工作者,学校无小事,事事皆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同时,我们深入思考当前我校的德育工作现状并引起反思。
  第一,道德的核心应该是公平。公平是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最基本的准则。我们要求各部门、班主任、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在工作中充分体现公开、公平、公正。
  第二,道德教育模式化。按同一标准、同一方法要求、教育所有学生,而忽视学生的个别品质的多样性和层次性;教育过程中只重视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道德情感的体验,道德判断能力及选择能力的培养。
  第三,德育只是被动地适应现实的需要,而德育的本性──对人及人性的关怀却被悬置起来。社会上的很多弊端,并不是缺乏科学技术知识,而是因为人文素质和文化品位太低所致。从长远看,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最大瓶颈是国民的人文素质和文化品位。
  第四,对教师职业的再思考。教师职业应是一种人文职业,要教育学生具有人文关怀,不仅要授业,更要重视传道和解惑。
  基于上述思考,我们认为教育的根本是理想人格的培养,教育的第一要务是尊重每一个学生(包括各类问题生),教育应是灵魂的教育。学校一切工作应以育人为中心,而非单纯的以教学为中心。所以,我们确立以“五为”为目标,实践道德教育创新工程为突破口的德育工作新体系。“五为”,即校以育人为本、师以敬业为荣、生以成才为志、教以明理为先、学以做人为要”。为实现“五为”育人目标,我们有目的、有系统、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做人的道理,塑造人的心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爱他人、热心公益、献身社会的优良品格,养成遵规守纪、传承文明、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行为习惯,树立履行公民义务、承担社会责任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能够在思想上、政治上健康成长、兢勤自立、奋发有为,始终坚持高尚的品格、人生的责任、社会的良知和健康的生活,最终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
  
  二、以“五为”为目标的德育内容及做法
  
  1.校以育人为本
  第一,学校注重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我们既注重校园布局、装饰、清洁、绿化、美化,又注重各种文化设施的建设。如在宣传橱窗上书写“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生存”等标语;在茵茵绿地上镶嵌着“托起明天的太阳”的 “博阅”、 “追求”、 “探索”和 “腾飞”四座雕塑;设立“行为世范,厚德载物”牌匾规范师生的行为。
  第二,我校教职工每人一本德育工作手册——《一岗三责工作手册》,教师既教书又育人,还要对学生安全进行全程跟踪负责。学校要求每位教职工每学期至少教育学生30人次,并做好记录。学校将教职工的这一育人行为列入年终目标管理考核中,不合格者取消评优、评先资格。
  第三,定期开办家长讲座,通过开办讲座、召开座谈会及印发教育材料,提升家长的教育理念,使之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定期开展“社会课”讲座,如“成功”讲座、“心理健康”讲座、“希望”讲座、“法制”报告、“成人意识”讲座、“时政”讲座等。通过剖析社会上的一些现象,使学生对人生有所感悟。
  2.师以敬业为荣
  为充分发挥教师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我们一是开展“三讲”、“三比”敬业活动,即要求教职工要讲学习、讲正气、讲奉献,比干劲、比贡献、比服务。二是给教师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每位教职工都可以尝试学校的各个岗位,但要事先提出申请,由教职工考评领导小组根据平时的考核决定其适合的岗位。如我们在班主任岗位上率先试点,包括班主任和见习班主任的选聘都非常成功。当然,只给教师提供平台还不行,还要提供公平的环境氛围和良好的人际氛围。
  3.生以成才为志
  志向或理想是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是人一生行动的精神统帅,也是道德修养的第一要素,因此人贵立志。一是教育学生把追求知识看成是最高尚的活动。要吸收古希腊的为求知而求知的精神,而非孔子所说“学而优则仕。”二是在求知的过程中既培养科学精神,又培养人文精神。我们需要人性与个性,需要像爱因斯坦一样具有人文关怀的科学家。所以,我们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培养人文精神。三是培养学生将来要为整个社会发展服务,这就必须尊重和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因此,我们的教育和培养目标必须多样化,必须改变陈旧的人才观,重视培养普通人才,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
  4.教以明理为先
  教师职业是一种人文职业,教师更应是拓展人的心灵智慧的人师,要求有人文关怀,关怀人生、关爱人生。教育应是人的灵魂的教育,教育如果不能触及人的灵魂,不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那么它就不能成其为教育。知识、技能固然重要,但最关键的是人文素养。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科学,更要重视人文,不仅要明“物”的理,更要明“事”的理,使学生不但具有科学知识,更要有人文关怀,使知识的传授过程成为人性化教育的过程,使课堂成为教师和学生间情感交流与心灵对话的场所。教师要注重提高自身和学生的人文素养,实现学生生命意识的唤醒和人格的升华,师生关系不再是教师对学生的关系,而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使师生关系闪烁着人本光华。我们要求全体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注重道德知识的传递以及道德情感和行为的培养等方面来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另外,我们对班主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实施分层次的德育培养目标,并检查和反思学生实现目标的情况。
  5.学以做人为要
  我们要求教师向学生传授的首先是如何做人,其次是如何思考,最后才是具体的专业知识。学生学习的首要任务同样是学会做人,然后才是知识、能力等。我们对问题生倍加尊重,要求教师善于发现学生尤其是问题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肯定。除德育处领导定期找他们座谈以外,还专门派一名健康教育教师每周晚自习到校两次,与问题生促膝谈心,效果非常好。
  我们要求学生“学以做人为要”。根据教育教学实践,我们感到如下16种品质是学生亟待培养和加强的:民族自强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隆礼、亲师、敬长、诚信、坚忍、宽容、劳动意识、职责意识、成功意识、合作意识、广阔胸襟、良好习惯、自我教育能力、人生规划能力和对未来充满希望。我们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感恩教育活动、青年党校等培养学生这些品质。另外,我校扎扎实实开设了劳技教育课;通过校园文化来陶冶学生;每年开展两次“手拉手,献爱心”捐资助学活动等。
  作者系辽宁省新民市第二高级中学校长
  (责任编辑 刘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