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2011-12-29 00:00:00徐明
基础教育参考 2011年5期


  中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育的重要时期,心理与生理都发生着巨大变化。处于自我同一性危机中的青少年,必然在社会变革的震荡中,经历着强烈的心理矛盾碰撞与价值观冲突,容易失去人生的方向。不少中学生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影响下,不能很好地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一些不良道德行为屡有发生。我们应该认真审视和探讨当前社会、学校、家庭对中学生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的教育,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之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适应社会的需要。
  
  一、中学生道德行为现状
  
  目前,中学生道德行为的整体状况是好的,其主流是健康向上的,大多数中学生的道德行为来自善良动机,是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但少部分中学生的不良道德行为也不容忽视,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社会公德缺失。中学生对社会的道德状况存在着诸多的困惑,从而导致他们道德判断标准有失偏颇,不少中学生存在着一些不良的道德行为。在人际关系方面,对待长者缺乏应有的尊敬,对待别人的关心与帮助缺少感恩之心,同学之间缺乏友爱、不讲诚信;在公共场所中,损害公物的现象屡有发生,甚至还有一部分中学生不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乱扔果皮纸屑等。
  二是纪律观念、法律意识淡薄。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的道德行为不达标。他们法律意识淡薄,缺乏纪律观念,迟到早退现象频繁,无故旷课、抄袭作业、考试作弊、打架斗殴等诸如此类的不遵守校纪校规的行为成了家常便饭,甚至还在校园中引起暴力事件。而一部分中学生对此却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三是心理问题突出。不少中学生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心理问题,比如: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只能一帆风顺,不能受挫折;只接受表扬,不接受批评;一味地要求家长宠爱,却不能接受家长的管束,动不动就玩“失踪”,威胁学校、老师和家长。另外,一些中学生控制能力较差,过度沉迷网络,导致其分不清现实与虚拟,把在网络世界的“打打杀杀”带到现实中,从而出现了敲诈勒索、偷盗抢劫、杀害亲人等恶性事件,个别学生还陷入黑社会,为虎作伥,违法乱纪,危害社会。
  四是道德评价标准扭曲。中学阶段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一个逆反心理强盛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价值观念还不明确,对于什么样的行为是道德行为,什么样的行为是不良行为,其判断标准十分模糊。具体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对一些不良行为不是摒弃,而是推崇、模仿。比如一些中学生对拉帮结派、打架斗殴的行为不仅不能认识到其错误性,反而认为这些行为的实施者“讲义气”、“真仗义”,值得“学习”和“推崇”。相反,他们将其他同学尊敬师长的行为看成是“拍马屁”,将同学之间的友爱互助看成是“相互利用”,并加以嘲讽。这说明,在一部分中学生中,道德评价标准已经被扭曲,这是极其严重的问题。
  
  二、加强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对策
  
  学生的道德是在社会、学校、家庭多方的综合作用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要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将各种教育力量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目标一致的教育合力,充分发挥德育的整体效力。这是抵制学生不良道德行为、促进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是加强学校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
  在教学过程中渗透道德教育。中学生正确道德观念的形成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需要教师正面、积极的引导。因此,我们应该在学校教育中,把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把以理服人与以情动人相结合。对中学生的道德教育,不应仅仅依靠思想政治课教学来完成,而应在各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在教学全过程中育人。借助新课改的东风,牢牢抓住新课改带来的机遇,将道德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深刻挖掘学科内容中所蕴含的具有丰富道德价值的素材和资源,把学科教学变成与学生道德形成同在的教育活动,潜移默化,使学科教学具有德育功能。
  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校园是中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整洁、优美、富于教育性的校园,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陶冶学生的情操,更会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乃至个性的形成产生隐性影响,有利于形成团结、互助、文明、守纪的良好校风,更有利于学生形成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学风。因此,学校要对环境和硬件设施进行认真规划,校园里的一草一木和教室、走廊都应精心设计、认真布置。设置德育墙,在德育墙上挂名人名言、醒目的标语等,营造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此外,在校园中还应创设一个温馨和谐的校园人际环境,特别是要在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让学生能从教师的爱中感受到温暖,促使学生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提高教师道德素养,发挥言传身教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用道德行为来感染和影响学生尤为重要。教师应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注重对自身道德修养和价值观念的不断更新,做道德行为的践行者,努力成为学生的楷模。同时,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在尊重学生自我意识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辨别是非的能力,指导他们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道德方面为学生率先垂范。
  二是加强社会教育,提高学生道德意识。
  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是提高中学生道德意识的基础。中学生年龄小,社会阅历比较浅,容易受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的影响。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有利于促进中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念和道德评价标准,反之,就会对中学生产生误导。因此,全社会应该共同努力,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优化社会环境,要不断加大对不良社会环境的综合整治力度,特别是要加强对网络环境和网络信息的监管,组织相关部门对网吧等公共网络经营单位进行突击检查和常规管理,取缔和整顿侵害学生身心健康的非法网吧,同时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中学生的上网进行有效规范。
  三是强化家庭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是否成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的影响与父母的教育。家庭和睦是孩子健康成长、形成良好品德的重要条件。因此,在推进中学生形成良好道德行为的工程中,家庭应发挥积极作用。首先,父母要学会正确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不能一味地溺爱,而要学会与他们进行沟通,拉近相互之间的距离,缩短代沟。其次,家长要了解教育规律,了解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最后,家长还要选择科学的教育方法,爱孩子应有其道、适其度、得其法、求其效。家长应该把言传和身教结合起来,以高尚的思想情操、正确的说教和模范的行为来教育影响孩子。此外,家长应摆脱狭隘思想观念的束缚,优化家庭教育方式,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家长还要密切关注学校的动态,主动与学校教师沟通,了解子女在校的情况。学校也应通过举办家长学校等多种途径,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双管齐下,促进家庭教育优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家庭和学校两个主阵地的教育作用。
  总之,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学校、社会、家庭要全方位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抵制不良道德行为,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共同为中学生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作者系江苏省镇江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责任编辑 甘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