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1年度“中美基础教育管理者领导能力建设项目”赴美教育考察报告(上)

2011-12-29 00:00:00黄俭梁宇学叶甲友徐德福李文华陈绪元郭世杰李文刚于莹孙晓庆
基础教育参考 2011年5期


  一、前言
  2010年11月26日至12月16日,经教育部批准,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组织的“中美基础教育管理者领导能力建设项目”培训团一行22人,在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黄俭的带领下,对美国基础教育开展了为期21天的培训和考察。教育部、交流协会及美方接待单位高度重视、精心策划、周密安排,确保了此次出访的成功。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二、项目基本情况
  
  “中美基础教育管理者领导能力建设项目”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与美中校际交流组织于2004年10月合作发起,主要目的是四个方面:一是了解和学习对方国家的基础教育体制和改革发展动态;二是学习伙伴学校(学区)成功的办学理念、管理实践和经验;三是建立长期互利的校际(学区)间的交流关系;四是促进文化间的理解。项目启动6年多来,已有约300名中美中小学校长、教育局长(学区学监)成功参与了项目,部分学校签署了中美校际合作与交流协议,双方建立了友好互利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中小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加快了基础教育国际化进程。
  此次赴美培训是在中美两国省州友好交流的框架下,应美中校际交流组织的邀请展开的。培训团由北京、天津、辽宁、安徽、湖北等五省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及中小学校长组成。培训团按照“中美基础教育管理者领导能力建设项目”的总体要求,采取“互访交流、深入研讨、搭对实践、深度体验”的方式,开展教育考察与培训活动。所到之处,受到了相关组织与学校的热情接待和妥善安排。中美双方的相关人员不仅增进了了解,加深了理解,并且结下了深情厚谊。
  此次培训大致可划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参观考察阶段,时间从11月26日至11月30上午,团组在纽约先后参观考察了芝麻街英语、哥伦比亚大学、联合国总部等。第二阶段是学习培训阶段,时间从11月30日至12月9日,团组分成两个分团分别接受培训。来fEDfXIKKccIy2blij+eIsw==自北京、天津、安徽、辽宁的8人前往位于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接受为期一周的培训。湖北团员则按省州交流框架协议奔赴俄亥俄州接受培训。在此期间,即12月4日至9日,全团人员分别赴各搭对学区、学校,并入住接待家庭,学习考察该学区、学校的教育管理与学校管理工作,展开为期一周的微观观察和深度体验活动。 第三阶段是全团集中培训总结阶段,时间从12月11日至16日。全团先后在美国联邦教育部、美国州立大学与学院协会、乔治·梅森大学等组织机构接受培训。12月16日全体团员乘机安全返回北京。
  
  三、学习与收获
  
  通过深入“学习考察、交流研讨、搭对实践、深度体验”,全体成员对美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教育教学管理、人才培养观念与模式、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中美基础教育进行了深入的比较与研讨、对学习和借鉴美国基础教育管理、人才培养观念和模式、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更好地推进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目标有了更深入的思索。
  培训团成员还联系自身实际,相互交流,比较研讨,相互借鉴学习彼此在基础教育管理与创新、人才培养观念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等方面的经验,还分享了相互间的学习成果。全体团员非常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视作神圣使命的履行,每天克服生活、语言以及时间上的不适应,认真思考、讨论和记笔记,有时争得很激烈,有时为弄清一个问题通过多种渠道去了解,总有问不完的问题,美方也总是尽可能满足我们的要求,多方的共同努力保证了项目的成功实施。
  1.美国基础教育的管理体制
  (1)地方分权制教育管理体制
  美国的教育管理体制与它的国体一致,属于分权制教育管理体制。联邦教育部对各州的教育没有统一的规定,教育行政权主要在各州,各州主要通过学区教育委员会负责管理本学区的教育事务,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管理,不受统一的模式束缚。虽然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教育部门是分权管理,但彼此之间是相互支持和配合的整体。联邦政府对教育的介入和干预主要通过立法来明晰教育的发展战略,如2001 年制定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也有译作《有教无类法》)。其次是通过经费调拨来干预教育。各州教育厅负责本州的教育行政事务,主要包括教育立法、教育准入(学校设立、教师资格制度等),制定教学大纲和高中生毕业标准,对公立教育机构进行资格认证、评估,主要突出其对教育质量的管理与综合评价职能以及制订教育预算等。各州对教育事业发展有较大的统筹权,但不介入学校的行政管理。州以下的教育行政机构是学区,学区设教育委员会,由学区所有居民通过选举产生,一般由5至7人组成,任期3年。学区最高行政长官是学监,学监对教育委员会负责。学区直接管理本辖区内的学校,具有较大的自主权,对学校有较强的影响和干预能力。校长定期向学监报告工作,学监向校长提出工作方面的要求和改进工作的建议。美国学校校长是学校的行政首长,向学区教育委员会负责,执行学区教委的有关决议及管理学校日常行政事务,学校有较大的办学自主权。可见,美国教育采用联邦教育部、州教育厅、学区教育委员会、学校校长四位一体的管理模式。
  此外,各州还设立中学校长委员会、中职校长委员会、小学校长委员会,负责校长交流、学习、培训等活动,类似我国教育领域的社团组织。学监委员会、校长委员会都有专职人员办公,工作经费由州教育委员会提供。
  各州还设立学监委员会(成员由学区推荐),学监委员会负责对学区各学监的岗位培训以及其他业务活动,有专职人员办公。
  厅长、学监、校长、教师均是合同制,一般签协议1~5年,学区教委委员任期为4年。
  (2)权责分明的教育运行机制
  美国的学校是根据法律规定依法设立的。美国宪法规定,必须建立高效的学校系统。根据经济和社会状况,每一个行政区划,都设立若干学区。如俄亥俄州,一共有614个学区。与此相对应,实施经费责任分担机制,义务教育由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学区委员会大体按1∶6∶3的比例来分担教育经费。实施义务教育的主要责任在州政府,联邦政府主要是引导与激励,学区发挥主体作用。这种经费分担机制,既突出了地方政府统筹发展基础教育的主体责任,又明晰了中央与地方(学区)的责任,明确了各自的职责与任务,形成了全民兴办义务教育的局面,让教育与每一位社区居民密切相关。
  这种基础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保证了联邦政府的宏观调控主权,同时又能充分调动各州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基础教育的发展与地方、学区居民密切相关,有利于基础教育在服务当地经济建设和辖区居民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有利于各项教育计划落到实处。
  与此同时,美国形成了全社会重视和关注教育的局面。美国的社会教育资源十分丰富,政府、社区和企业都建有大量的博物馆、图书馆,并对学生和公众免费开放。学校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让学校教育向社会延伸,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与视野。在波士顿期间,我们曾专程参观考察了当地的一家工业博物馆。参观过程中,我们分别看到一批初中生、一批小学生先后来到博物馆接受技能培训教育。其中,初中生还必须亲自动手,体验纺织工人工作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感受竞争的残酷和被淘汰、失业的滋味。美国的一些重要部门对学生也是开放的,如州政厅、白宫、国会山庄等,学校只要提前预约,均可以免费参观,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美国的政治制度及政府运作情况,了解公民的权利与责任。我们在参观俄亥俄州政府期间,正巧碰上几名老师带领小学生们参观州政府大楼,为的就是帮助他们了解政府的运作情况,增强公民意识。除此以外,社区也十分支持学校工作,不仅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供各种机会,而且在关爱帮教学生、支持学校工作等方面给予了关怀。我们离开结对的学校时,当地学校都特地举行中美教育交流座谈会,来自各方面的代表,包括政府官员、社会名流、家长代表都纷纷到会,给予了特别的支持,也启迪并温暖了我们的心灵。
  
  2.美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概览
  美国的基础教育实施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免费义务教育,主要呈现以下四大特点。第一,全部免费。对所有适龄儿童,学区安排免费入学,并安排统一的校车接送学生上下学。对家庭困难的学生,还由学校提供免费午餐。第二,保障机制健全。经费完全由联邦、州、地方三级政府按比例投入。第三,小班化教学。一般每班25人左右,很少有超过30人的班级。第四,依法治教。学校严格依法办学,并依照法律处理办学过程中的矛盾和纠纷。接下来分别从学生在校时间、课程设置、学生管理、班级设置、课堂教学等方面分别加以阐述。
  (1)在校时间
  美国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因学段不同,在校时间不一。大体上年级越低,在校时间越短。反之,年级越高,在校时间越长。一般来说,幼儿园在校时间三个半小时左右,小学因年级不同在校时间3至7小时不等,高中8个小时左右。
  (2)课程设置
  美国基础教育阶段课程设置由学区教育委员会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必修课(指需要通过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取得高考报名资格的课程)与大学招生资格考试接轨;选修课则五花八门,完全根据学生兴趣爱好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而定。
  大体上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开设有电脑课、音乐课、艺术课、体育课、图书馆课等,小学高年级则开设语文、阅读、数学、社会科学、体育、电脑、图书馆、艺术、音乐等,初中课程有英语阅读、文学、英语写作、数学、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综合)、社会(相当于思品、历史、地理)、综合实践、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还有少数选修课。高中实行学分制,修满规定的学分即可取得毕业资格,获得毕业证书。必修课有五门:语言写作,阅读,数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必修课考试合格后,还需要参加由州政府组织的ACT或SAT考试,取得报考大学的资格。选修课有21个学分,其中英语4个学分,数学4个学分,科技3个学分,艺术2个学分,外语1个学分,还有体育、健康和社会实践等。选修课的设置,各校均不一致,都是当地学区根据各校实际确定。
  (3)学生管理
  在学生管理上,美国中小学实行导师制。学校设有辅导教师的岗位编制。辅导老师既可以是该学生的任课教师,也可以是非任课教师,主要提供学生思想教育、行为习惯与人生规划等方面的引导与帮助。
  (4)班级设置
  美国的小学实行教师包班制,一名老师要教授所包班级的全部课程。老师没有单独的办公室,课堂即是其办公室。老师既是班主任,又是生活及行为导师,既教学又批改作业,既教书又育人。学校提供教材及教学条件,老师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和顺序授课。
  中学不设行政班级,全部实行走班制。教师任课实行模块分割,一般主讲一门学科或一门学科的某一模块。必修课根据学生学业水平实际,划分成不同层次的班级,打破年级界限,实行分层教学;选修课则完全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在辅导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选择。按照学校开设的课程,教师在自己所任教的教室办公。学生流动,教师不动,教室固定的“走班制”,是美国课堂教学的最大特色。
  (5)教室布置
  美国的教室布置也很有特点,没有类似中国的讲台,没有黑板,只有白板。学生桌椅的摆放成“堆”不成“排”,常常是几个学生的课桌围在一起,方便相互讨论学习。教室的窗户很大,很明亮,一般不能开启。窗台上放置有盆景、绿树鲜花等。另有书柜、学习栏、玩具及多媒体教学设备。多媒体设备不同于我们的设备,是触摸式的,要什么图案,用手点击拉出;要强调投影中的重点,只要用手在投影上画个圈,强调的部分就会放大并显得更加明亮,而其他部位就会黯淡下来。若做题,学生把答案输入遥控器,屏幕上就会有显示,还能显示出对错比例以及做错学生的名单。屏幕上还有可以上网的菜单,老师上课都喜欢点击上网,让学生随时接触网络资源。教师的办公桌上有电脑、打印机、打孔机,学生课堂资料、作业都由老师打印,并在边上打孔,方便学生收放到讲义夹中。对于学生作业,老师写的评语很长,也很富有激励性。学生订正错误都用有粘性的小纸条,贴在讲义上,以方便日后复习。
  (6)课堂教学
  美国的课堂教学气氛十分活跃。教师十分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让学习成为学生探究和体验知识的过程,学生则在体验和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学习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不断创造新知。学生动口、动手的机会很多,教师主要是通过讨论、交流、辩论、研究等方式进行教学。同时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研究性学习。我们在林肯中学观摩了一堂数学课,学生学习“黄金分割理论”,教师首先让学生用直尺测量自己或同学的“三围”和五官之间的距离,然后计算出相关数据,得出结论,教师只是适时点拨即可。无论是什么课,老师都讲得很少,大约每堂课教师讲20分钟左右,更多的是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上学生都是坐着回答问题,可以随时举手质疑,有时还可以随意走动。作业当堂布置,当堂检测,因病因事请假的学生由教师另找时间补课,并完成课堂作业。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 甘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