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角色转换是开展高中教学的隐性前提。虽然科任教师、班主任、学生的角色定位被多次提及,但定位的科学性、时代性、思想性却少有具体的呈现。新课改背景下,梳理传统高中师生角色定位的发展变化,分析总结出师生定位的心理成因,着重强调“问题与自我”“德行与自我”的社会性阐释,以对话、平等的眼光还原课堂生活的真实性与艺术性,显得不可或缺。
[关键词]角色转换 定位 班主任 学生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角色转换是人徘徊于群体之间的身份认同过程,它既涵括在固定群体中形成的隐性心理基础、社会影响力、他人认可度等,又指在另外群体中寻找心理适应,建立群体影响,取得他人认可的过程。角色转换的隐性特征,即主体的自我意识,群体、他人对主体的影响等因素,要求主体把自身的反思、定位能力提升到群体无形规避与社会认可的高度。高中生的角色意识尚处形成阶段,它除了受教育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社会与时代的要求外,更多源于家庭、学校、教师的有意识培养,学生之间的互相熏染,而这一过程往往又穿插于教师教学的显性课题之下。作为新班主任,如何迅速完成角色转换,生成影响学生的示范性力量,让他们在这种影响下纠正行为,端正思想,成为学生完成自我定位,塑造高中生形象的重要前提。
一、新课改背景下的班主任角色定位
对新教师来讲,完成学生身份向科任教师、班主任等角色地转换是同时进行的。育人、教学、示范、管理等多种职能于一体的角色定位成为班主任工作的具体体现。我认为,传统的班主任角色被归结为严厉、专横、不带表情等,原因并不在于他们作为管理者缺乏自省、反思、换位理解的意识,也不在于社会理解附着在学生心中的时代烙印,更不是学生评价老师的一面之辞,而是班主任对自我角色定位地模糊或者单一所致。模糊的角色让学生感觉老师管理不力,缺乏魄力与自我判断能力,甚至随之产生对师者教学质量的“怀疑”,而单一的角色定位则势必造成严厉不讲情面,理解背后缺乏主心骨,丧失带有张力的管理者“个性”。那么,班主任在学生面前到底应以何种角色出现?
在尝试中,我认为育人重在育心,育心重在动情,只有将心比心,充分了解并走进孩子的心理,准确判断他的行事立场与态度,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情形下,他们才能真正做到心悦诚服,而不是口头式的应允。也就是说,此时班主任尽量隐去平时对学生的既定评价,选择情感认同的方式,让他们从心底不反感,并且用尊重的眼光去对待学生的错误、过失。以此,他们从老师的分析中顿觉自己的不足而生成源自内心的真诚与惭愧。在这种情形下,学生也才能做到彻底“摊牌”,亮出自己真实的内心想法,用良心深处的潜意识“本我”来审视目下的“自我”。
那么,班主任角色定位不应是居高临下的管理者与权威者,也不是不讲情面的严肃者,而是放下姿态,与他们平等对话,晓之以理,严之以规的监督者,我们的责任就是伴随他们成长的朋友。这种定位并不意味着教师全然以朋友的身份出现,而是在载道的基础上,通过友好的沟通方式来传递知识、让他们接受熏染。
二、班主任视野下对高中生角色定位的认知
学生从初中向高中的过渡,转变的不只是学习环境,学习态度,还有学习观念,学习方法,更有对如何为人的理解。很多学生能够理解作为求知者的角色,但不大能明确学生的社会德行与人生道义,遑论如何习得这种德性与道义?对他们而言,德性与道义不是束之高阁的精神文化标本,可望不可即,而是贯穿于他们日常生活的文化标尺与礼仪规约。那么,如何培养高中生对德行与道义的理解,并内化为自身品格也成为角色定位的第一要义。
在我看来,高中生与初中生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对既定心理的认同程度。高中学生更加侧重于培养学会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简单的逻辑思维方式,包括对学习的认识与理解,对社会的认识与态度。它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也不是崇拜权威、顶礼膜拜的情绪认同,而是在尊重权威,尊重他人的基础上,敢于亮出自己的观点,不管对与错,只要肯动脑筋,运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参与理解的过程。
当明确了这一过程的重要性,如何让学生贯彻执行,不偏不倚,取得适中的效果又显得不那么简单。比如,在一次课上,学生阐发对爱情的理解,认为“抱尸入殓的爱情远比执手偕老的爱情刻骨铭心得多”,并认定这是他们这一代人的爱情观。那么,这种导向无疑强化了他们对自己阅读体会的认同,老师要如何引导才会让他们升华对爱情的认识,而不是停留于想象性经验上?这绝不是“惨烈”二字所能概括。“为什么惨烈的爱情体验会带给你们这样的感悟?”“你们愿意成为哪一种呢?”顿时语塞的他们有些冷场,我顺势利导,谈到那只是一种间接经验,是人人都说西瓜甜,可没有尝试,不能跟着说甜的的想象性认同。
那么,这也暴露出一个关键问题,如何对待青春文学风潮?他们是受这一代人的文字成长的,笔底忧伤窒闷,笔锋短小多情,世界在我的对立面等等。他们到高中后,自认为已掌握对高中的认识,对教育、教师、教育制度的认识,因此,不问青红皂白就大批特批,连成绩最差也归因于高中教育制度的不合理等等。其实,最大的问题还在于他们以此站在了教师、教育的情绪对立面而丧失了定位的前提。面对这种状况,我们不能一刀切,更不能索性就站在他们的对立面,相反,我总是以理解的眼光,和他们探讨、商量、分析青春文学,还列出课题让他们分析研究。如“论青春文学对精英文学的影响”“对当代文学‘雅’与‘俗’的再认识”等。在我看来,他们阅读的过程也是一种独立思考,自我成长的过程,同时也是树立确立文学导向、精神导向、思想导向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李镇西《爱心与教育》,漓江出版社,2008年
【2】钱理群《我的教师梦》,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作者单位 重庆,巴蜀中学高2013级
(责任编辑 王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