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教师,除了在前辈的引领下迅速完成角色定位外,对自身知识框架与认知水平进行整合,并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也十分重要。新教师的定位就决定了自身的专业转型与发展方向。
新教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直以来,经验欠缺、水平不够成为新教师的特征。但新课改让传统的教学体系重新构架,老教师、新教师面对的不再是所谓的“经验欠缺、水平不够”,而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重新“洗牌”,尤其是近年来大量硕士、博士进中学,让中学的知识水平与认知结构得以提升,但他们为什么并没“鹤立鸡群”,反而渐渐成为沉默的大多数呢?
这种现状并不说明他们不具备专业的研究素养,而与他们进入中学语文教育领域的“遭遇”有关。第一,不是他们没有抱负而“碌碌无为”,而是在他们看来中学课本需要的知识太少、太浅,甚至认为讲得太深、太学术化不能深入学生内心。第二,他们认为,研究生、博士生的研究领域与中学语文教育严重脱节。比如,有些文字学、语言学、文献学方向的老师,深感中学语文教学与自身专业的不符而“被迫”选择放弃。第三,新教师的培训机制也不够健全,还没形成系统、专业的转型机制,未能让新教师知识结构与认知框架有效转换,而只是程式化的,更多关注于新教师教学技能的初级培训。因此,在新课改理念的推促下,新教师的“自我转型”就显得尤为可贵,完成主修专业与语文教学的对接就构成了专业塑形的基础。
高中阶段语文教学领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史观”,让他们在学习作品的同时兼具一种历史意识、一种反思眼光。在这种意识的指引下,学生对作品的理解,除了艺术品茗之外,还能自然挖掘出文字背后的思想、情感、心理、时代烙印等。
那么,相应的主修专业与语文教学对接也可在探索中逐步展开。学语言学的能从语言的锤炼中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世界,学中学语文教学法的能从语文教育理论中提升出适合课改理念的教学举措,学古代汉语的能从文字的演变史、古代作品的纠错中与教材编者展开对话等。新教师在课改理念的影响下,能够从语文教学中找到适切的专业生长点,并延伸为推促语文教学发展的“专业”路径,就显得独到而具有穿透力了。
在主修专业与语文教学对接后,新教师的“风格”还没有形成。在语文教学领域,真正展现教师执教水平的,还在于对教材与学情的解读。那么,既有的专业基础就能在新教师解读教材与理解学情的过程中,发挥它本身的优势。处理教材与学情的关系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第一,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整合自身优势。在资源泛滥的时代,有些教师擅长直接移接,有些惯于综合看法后嫁接,但却缺乏自己的独到见解。如果新教师以此作为教学的出发点,那么,对教材的多样理解就会阻碍你对学情的把握,而渐渐地“经验缺乏”也会成为习惯。
第二,从学情出发,构建学科体系,形成深度解读文本的眼光。新课改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应尽量贴合学生的思维,从学情出发理解文本,将教师的理解转换成学生的理解。这是新教师专业转型中最难的环节,也是新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领域。因此,新教师也需要在对学情的渐进把握中,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形成中学语文教育的专业特长。学术型教师应该成为新教师的主要指向。
第三,实践研究是检验“教材与学情关系”的有效维度。中学语文教育与其他研究领域的最大不同在于其自身的活跃性与多变性。它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的行动研究。它在教会学生理解文本的同时,更加强调过程的有效性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处理知识与技能之间的关系也是真正教好语文的关键。对新教师而言,处理好教材与学情的关系就必须兼具对实践活动的导引能力以及从活动中把握学生学情的能力。
总之,作为新教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但迅速转型,实现专业的对接并形成学科眼光,是时代对新教师发展的必然要求。
作者单位重庆市巴蜀中学
(栏目责编 王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