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大课堂 师生同发展

2011-12-29 00:00:00郝朝阳
基础教育参考 2011年7期


  北京市朝阳区八里庄中心小学于2009年9月正式建校,自建校来一直秉承“乐学乐行、身心两健、做现代中国人”的育人目标。在市区“引领学生走入社会大课堂”精神的指导下,学校本着充分实践、尽情展示、体验成功的原则,自建校之初就逐步规划、实施社会大课堂研究工作。这项活动的开展满足了学生多元的社会实践活动需求,同时也为学校课程改革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实践资源,从而最终服务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根据社会大课堂旨在促进提升,促进高质量、高效率完成社会课堂资源开发与建设这一理念,学校依据自身情况研制了学生大课堂实践评价框架,制定了详细的评价要素,包括参与的次数、参与过程的态度及结果、评价主体、水平描述及等级,采取多学科、多主体评价的方式全方位开展社会大课堂。在实践工作中,我们深切地感到:以客观有效的评价为载体开展社会大课堂研究工作,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和教师业务水平的提升。
  第一,学生为主,形成校园博物馆文化。
  以学生为主注重视校内外资源整合,形成我校独特的“七彩博物馆校园文化”。学校定期更新学生作品,展示学校博物馆内容;制定《七彩博物馆实践成长手册》,将学生参观博物馆后形成的各种学习成果,如展品复制、纸工、插件、绘画、手抄报等刊登在手册上;教师还带领学生以年级为单位,把学校的教学楼布置成6家博物馆。七彩博物馆活动给学生提供了立体展示和互动实践的空间,为丰富学生在校内的实践学习提供了平台。
  第二,评价引领,形成有效机制。
  为保证活动有效开展,学校组建了走入社会大课堂领导小组,实现了每学期6家实践基地的常态运行,规范了负责人制度、活动考察制度、活动报告制度、活动反馈展示制度,进一步形成了积极有效的课程化机制。同时,将社会大课堂正式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保证学生每学期完成“2+1博物馆课程”,在小学阶段一共要参观36家博物馆,并完成评价手册。
  第三,家校合作,形成研究共同体。
  《七彩实践成长手册》中有很多内容都邀请家长参与,每学期还要求家长利用休息时间带孩子参观一家博物馆。这样的设计使家长真正参与到孩子的学习活动之中,做孩子的良师益友,与学校和教师一起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
  同时,我校教师在实践研究中通过基地活动扩大了视野,转变了教学理念,并多次开展跨学科活动,改变教学方式。教师的研究方式由原来单一的研究转变为团队合作的研究型队伍,形成了课程研究共同体。
  第四,扩充基地,形成丰富资源。
  在实践活动中,我校与多家大课堂资源点进行合作。目前,全国农业博物馆、中国电影博物馆、索尼探梦科技馆、北京金台艺术馆都成为学校的教育基地。随着工作的推进,基地数量还在不断增加,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
  我校将紧紧围绕“七彩阳光、多彩童年”的办学思想,通过师生、家长的共同努力,在上级部门的支持和专家的指导下,在资源单位的大力协助下,办孩子们主动参与的博物馆,让孩子们生活在博物馆中,以丰富多彩的博物馆校园文化创造孩子多彩的童年。
  作者单位北京市朝阳区八里庄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刘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