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创设多种教学活动情景可以促进学生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善于探索,富于联想,勇于创新,从而达到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英语活动课以学生动手、动脑为主,努力为学生创设各种情景,让学生能自主参与,积极思索。在英语活动课中,教师应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得到创新思维的锻炼与发展。
一、 创设激情情景,唤起创新意识
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主观世界的一种现象,是人们力求认识、探索某事物的心理倾向,是人的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习和活动的动力。如果学生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展开思维的翅膀积极主动、顽强执著地去思索创新。
英语活动课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如猜谜、传令、游戏活动、英语歌曲演唱、表演小品、小竞赛等等。这些活动既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和场合下产生的。对于语言学习者更需要教师创造一个特定的能使学生产生共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学习特定的语言。英语活动课正是通过不同的活动,为学生创设较为直观的情景和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一个个精神饱满,兴趣盎然,主动交流,有利于他们创造思维的开发。活动中知识被化枯燥为有趣,变静态为动态,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激发想象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英国诗人雪莱说过:“想象是创造力。”爱因斯坦也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包含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是知识进步的源泉。想象是人们进行各种创造实践活动的心理条件,全部的创造性思维都离不开想象。培养想象力不仅对发展创造力有价值,而且对思维的发展也很有意义。
教师在英语活动课中常让学生根据图画或教师提供的情景自编小品,学生在设计小品中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也使他们的创新思维得到锻炼。有时,我还会改编一些熟悉的歌词进行演唱。想象使学生进入所学情景之中,又超越了教材本身,其思维呈现了多元态势,创造性思维得到了体现。
三、发展个性,培养创造性人格
创造能力与个性发展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因为创造不仅受认知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到个性的巨大影响。大量的研究表明,凡是具有高度创造性的人,在早期的学习与实践中比较具有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反之,则没有什么创新的表现。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习惯。
学生是由不同的个体组成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英语活动课由于有各种各样的组织形式,可以满足不同个性学生的需要。如较内向的学生在歌曲演唱、英语贺卡制作、书法竞赛活动中能得到发挥,而活泼好动的学生则能在小品表演、游戏等活动中发挥特长。活动课上,教师所起的作用是指导,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分配他们充当不同的角色,有创造性的学生可以让他们改台词、编戏剧,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能展开自主联想的翅膀,发挥他们的个性专长。
四、合作互动,拓展创新思维
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动手、动脑、合作表演、从而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间互相弥补、借鉴、启发、点拨,形成立体交叉的思维网络。每个学生在合作中动手和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
英语活动课上,我们经常让学生把教材内容改编成自己的对话,如在教学“What would you like? I’d like”、“Would you like”等句型后,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根据这一句型自编小品,学生在交流、讨论后,编成的对话各式各样。在合作中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讨论,思维由集中而发散,又由发散而集中,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
五、积极评价,鼓励创新思维
课堂上,学生只有处于一种和谐宽松的关系和环境之中,才能激起主动的内部活动。这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学习结果、反应等做出积极的评价,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活动课可以减轻学生学习和运用新的语言知识时常有的紧张情绪。这是因为,一方面在活动课中,学生的身份已转变,他们在活动中是主体,教师是导演,是观众;另一方面他们不再为用错了语言而担心,因为活动中没有错误纠正而伤害自尊心,或因教师插话改变、打消学生继续说话的念头。活动创造了一种平等的气氛,有了活动,一切就变得轻松活泼,学生的思维也因此活跃起来了。
作者单位山东省胶南市博文中学
(责任编辑 刘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