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性教学中的教师行为

2011-12-29 00:00:00周兴
基础教育参考 2011年7期


  一、备课:预成性与生成性的和谐统一是教师行为的本质追求
  
  备课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预设,教学情景的创设、教学内容的学习、教学程序、学生学习状况、教学生成等都是备课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无不与教师的教学行为密切相关。
  每一种理论、每一门课程、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目标。当前,高中生学习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需要学生去探索,学生探索的目的在于寻找其内在本质与规律性,促进自身素质的发展。而这些对教师来说是已知的,教师的责任就是在尊重学生差异性,注重学生个性化生成与发展的同时,引导学生掌握其本质与规律性,在探索中允许学生失误,在体验中使学生生成能力。因此,教学需要预成性,需要预成与生成的一致性;教学需要生成性,需要生成与预成的和谐统一。
  备课中要努力做到预成性与生成性的和谐统一,就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变教学设计为学习设计,变课程教学为课程学习。首先,教师要认真研究课程,研究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能力要求、内在规律与本质追求,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学生可能出现的疑惑点与混淆处要认真分析,设计多种解决方案。其次,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科学定位发展区。生成是在学生已有基础之上的生成,如果超过或低于这个基点就可能难以生成或生成不理想。学习只有定位于学生已有的基础之上,才能产生生成即达到学生最近发展区。了解学生包括要了解学生与学习有关的方方面面,如本班学生的整体发展特点、学生的个体差异等。只有课前充分了解学习的主体,教师设计学案才更科学、更可行。再次,创设科学的学习情境,制订帮助学生实现生成与同化的行动方案。情境的创设要与主题相关,尽可能真实,立足学生实际,有助于意义生成。对于教学情境中的信息资源,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设计出帮助他们获取、整合、运用的多种方案。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尽量为学生的生成提供平台,如采用指导生成型设计,或协作生成型设计,或独立生成型设计,设计时要从实际出发,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的放矢。最后,科学预测生成的多样性,追求生成的统一性,呵护生成的差异性。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生成的复杂性,必然导致生成的差异性。教师要设计引导学生生成统一性的行动方案,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生成,鼓励学生追求有意义的生成。
  
  二、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有意义的生成是教师行为的价值所在
  
  首先,教师要根据变化的课堂不断调整自身的教学行为。生成需要一定的情境,在适宜的情境下,学生会自然地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因此,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创设学习情境,引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为生成创造条件。教学活动中的“生成”,通常是指学生进入教师的预设情景之后,由于教学的双向互动、学生的不同经历和生活体验以及他们对情境的不同理解产生碰撞而随机产生的反馈信息,是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与想法为契机,及时调整或改变预定计划,遵循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展开教学而获得的成功。因此,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捕捉学生反馈的信息,迅速调整自身行为,科学引导学生学习。学习中偶发事件的出现(这里指教师预设外情景的发生),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的教学只有上升到智慧的层面,才能真正促成有意义的生成。
  其次,教师要与学生平等对话,相互交流,共同探究。后现代主义认为,认知不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直观、理性的反映过程,而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理解与合作,是主体与客观之间的沟通和对话,是个体主动建构的过程。知识不是对客观自身属性或外部环境的反映,而是在外部客观刺激和主体认知结构相互作用下而不断建构的结果。不断的建构就是生成的可持续性,它取决于生成的动力,生成的动力来源于师生间、生生间的交往互动,教学即交往,交往是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教学交往即人与人本质力量的相互关系。交往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师生生成所必须的温馨的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教师要善于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和对话的教学关系,通过互动交流使学生开放心灵、彰显个性、积极思考、认真探究,使教师充分发挥合作者、促进者的作用。通过交往对话,使信息双向流动,形成共鸣,分享成功,共同生成。通过平等对话、相互交流、共同探究,有利于师生彼此加深了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对话、互动中,教师要善于点拨,激发学生创造力,提高学生能力;善于调控,围绕着主题交流、探究,实现有意义的生成,尽量减少交流的无目的性及逆向的生成。
  再次,教师要关注过程与结果,使过程与结果和谐统一。在生成性教学中,预设性结论的获得虽是重要目标但不是唯一目标,学生自身的探索、思考与体验越来越成为学习的关注点。因此,教学过程应由教师的文本演绎过程转变为学生与教师共同直面问题、共同探索、发现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它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静态与动态的矛盾统一体,这样一个过程既包括事先对教学过程的精心准备和预设,更是对教学过程真实状态的密切关注。通过教师对学生的认知和情感需求状态的价值判断,不断调整活动,经历对话、沟通、合作,产生相互影响,以动态生成方式推进学生更加有效学习的过程。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知识的认识上,即揭示知识形成过程,展现知识思维过程,让学生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实现同化与顺应。关注过程,就是关注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学习的方法、学习的体验与自身的生成。只有关注学习过程,才能追求结果生成。
  最后,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上个世纪以来,教学大体经历了“知识本位—智力本位—人本位”的发展轨迹。当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教育的价值追求。在生成性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生成,更要关注学生的方法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生成;不仅要使学生具有优异的学习成绩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等。教师只有关注学生生命的生成,才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是要求教师去关注、研究学生的差异,呵护每一个心灵,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课后辅导:促进个性化生成是教师行为的必然选择
  
  课后辅导的方式多种多样,如谈心、辅导作业、讲解知识、方法训练等。通过辅导,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解题的方法,培养学习的信心,锻炼坚强的意志品质等。辅导是为了帮助学生提高生成的能力,也是为了教育的公平,更是对人的生命发展的呵护。
  生成性教学呼唤教师教学行为的变革,教师要采取正确的教学行为,努力把教学变成师生对话、合作、互动的平台,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自主意义建构的历程,把课堂建设成动态生成的乐园。只有这样,才能使生成性教学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第三中学
  (责任编辑 刘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