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对学校教育来说是一个极其敏感的字眼,没有哪一个学校管理者主观上不注重安全工作。然而,管理者重视的往往是学生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采取了诸多如防火、防电、防拥挤、防车祸、防食物中毒等措施,而心理安全却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其实,心理安全同样重要,作为学校管理者万不可掉以轻心。这里不妨就以下五个方面探讨一下优化教育环境,保障学生心理安全的问题。
一、 教室环境与心理安全
教室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与学生的心理问题关系密切。从心理安全的角度讲,教室的建筑与布置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教室建筑要符合国家有关部门的要求,做到宽敞明亮,通风透气。一个宽敞明亮的教室,学生置身其间便会身心舒展,反之,便会觉得压抑、郁闷。②讲台与课桌、课桌与课桌间距要适当大一些。心理学上讲究安全距离半径,人与人密密匝匝地挤在一起,本身就使人显得局促、窘迫。可惜的是,由于教育资源严重缺乏,不少地方出现了令人见而眩晕的大班、超级大班现象。这些大班或超级大班学生数60~70人,甚至80~100人,讲台被挤到墙角,通道被占领,师生戏称这种现象为“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在这种环境下,教师组织正常教学都非常困难,连氧气都相对缺乏,还谈何心理安全?③电灯电扇的安装也要合理安全。教室里通用的是白炽灯。有的学校为了省钱,少安白炽灯,而把灯的高度降低,以解决光线问题。这种做法不可取。因为灯离学生太近,如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样,不知什么时候落下来,学生会因此而惴惴不安。④教室的图画、文字布置要朴素大方,健康向上,不要搞得五彩缤纷,使人眼花缭乱,那样不利于学生潜心学习。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有一些班主任在教室里布置一些制造学习紧张感的标语,这是不可取的。学生的学习环境应该是清静、宽松、和谐的。把教室气氛搞得剑拔弩张,学生心情放松不了,就如人背着石头游泳,效果好不了。
二、 班级管理环境与心理安全
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由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学生组成。班主任是一班之魂。他(她)的职责不仅仅在于管理学生,还在于“管理”教师。在学生管理方面,班主任应该注重班风、学风的营造,努力形成和谐、朴实、进取的班风,勤奋、探究、创新的学风。在这样的班级中,没有打架、斗殴、偷窃现象,没有不思进取、干扰他人学习的现象,有的是公平竞争,团结互助现象,学生心理自然有了安全感。有的学校学生纷纷提出转班要求,这就说明学生在这个班级缺少安全感,可是,校方往往不予考虑,这就不利于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班主任对教师的管理,主要体现在协调方面。班主任应该协调各科教师认真教学并善待学生,及时反馈学生对教师的期望,使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可是,现实状况却远非如此。班主任疏于教师管理,教师各自为政,或挤占时间影响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或只管上课不管纪律,甚至有的教师粗暴地对待学生。这样一来,学生就会产生焦虑、畏惧情绪。当然,班主任应该“管理”教师的理念,许多学校校长也没有明确提出,我们也不该厚非班主任。我校为了加强班级建设,早在多年前就提出了班级组的理念。学校明确规定班主任为班级组长,既管学生,又管任课教师,并赋予班级组长一定的权力,有力地促进了班集体建设,为学生撑起了一把心理安全之伞。
三、 校园环境与心理安全
学校的建筑、道路、绿化、美化、教学设备以及卫生状况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安全产生影响。学校的建筑高大宽敞,疏密有度,让学生活动有充分的空间,学生徜徉其中,自然会心情放松;学校绿化、美化程度高,如公园般美丽,学生置身其间不仅赏心悦目,审美情趣也会得到提高;学校环境整洁卫生,学生的健康得到保障,心理问题就会减少;学校的教学设备,如实验器材质量可靠,学生就可以放心操作。然而,事实却是为数众多的学校校园面积小,建筑拥挤,人满为患,更谈不上绿化美化了。学生在这些学校中活动没有场地,吃饭没有餐位,乃至睡觉没有床位;有些学校卫生状况极差,废物遍地。这种环境下学生的身心健康能不受到影响吗?
四、 办学理念与心理安全
学校的办学理念如何,与学生的心理安全有着直接关系。常规管理,是素质教育的实现方式,是学校办学理念的具体化。一个管理严密、教学秩序井然的学校,学生就会有安全感;一个充分落实新课改要求的学校,学生就会对学习产生愉快的体验;一个活动内容丰富的学校,学生的性情就会得到陶冶;学校领导、教师能够平等对待学生,学生就会性情开朗。令人扼腕的是,如今的学校,特别是高级中学,成了知识灌输的集中营。这里书山课海,外加无休止的作业、考试,学生连正常睡眠都得不到保证。这里没有娱乐活动,缺少体育活动,这里连吃饭、上厕所也得抓紧进行,否则便会迟到受罚。只以分数论英雄,每次考试下来,考试成绩张榜公布。即使成绩名列榜首者也不轻松:为了卫冕,只好再接再厉,再下苦功。名次差的,则抬不起头来:面对教师的批评,家长的呵斥,心中愧疚,真想找老鼠洞钻进去。用“水深火热”四个字形容所谓的差生生活并不过分,他们没有成功的体验,没有人格的尊严,没有亲情友情。校长、教师也无可奈何,他们不愿这样做,但是来自政府主管部门、社会的压力,使他们不能不如此。许多教师披星戴月地工作,家庭事务无暇顾及,身心疲惫,对学生教育应有的耐心荡然无存。从某种意义上说,师生都成了机器人,其中还有多少情感?在这种环境下,学生还有几分心理安全感?专家调查表明,中学生有心理障碍的人数高达15%~20%。这种教育环境下,该结果是必然的。原国家教委副主任何东昌上书胡锦涛同志,反映了这种情况,引起了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并责成相关部门切实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翘首以待。我们希望教育改革的雨露普降,润泽学生干渴的心田。
五、 社区环境与心理安全
学校的社区环境问题,对学生的心理安全也举足轻重。如果学校周边的居民素质低下,经常干扰学校的正常秩序,甚至偷抢学生财物,学生便会惶惶不可终日。如果学校周边网吧等娱乐场所过多,就会使学生挡不住诱惑而分心。学校处于闹市,噪音过大,不仅影响教师的正常教学活动,而且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有的学校出门就是大路,缺少应有的疏散开阔地,面对车水马龙,学生难免心情紧张,害怕稍不小心,就会车祸临头。还有的学校墙外就是化工厂,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学生的健康受到严重伤害。关于社区环境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向来也十分重视。从教育部到地方教育部门,文件层层下发,相关部门也见诸行动,然而收效甚微。例如:有些娱乐场所为利益趋动,仍把中学生作为主要猎取对象,虽屡禁而不止;学校环境嘈杂,面临大路等问题,涉及到多个部门,也往往议而不决。因为学校搬迁或道路改向之类的事情都非易事,非政府下大决心而不能成事。
可见,优化教育环境,保障学生心理安全的问题还严重困扰着我们。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却又历久而未决,这当然有其难处,不过,相关部门认识未到位的确也是重要原因。如果把教育问题提高到民族兴亡的高度来认识,我想,诸多问题还是可以迎刃而解的。我们衷心希望相关部门认识到位,下大决心,花大力气,下大本钱帮助学校解决学生心理安全保障问题。
作者单位江苏省教育学院附属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 甘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