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的工作虽然千头万绪,小学教育的特色和质量虽能以不同的形式展现,但其教育的对象都是天真烂漫的少年儿童。要想让小学教育切实提高质量,就要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加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使各项教育的努力都具有“童心”情结。因为只有如此,对少年儿童的教育才能真正“入心”,而不是浮于表面,对其终身的发展产生惠及一生的积极影响。
何谓“童心”?根据现阶段人类对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基本认识,小学阶段的学生一般都率性天真,充满活力,求知欲旺盛,喜欢模仿和游戏活动,充满想象和期待,对家庭、学校和教师有较强的信任感和依赖感,有自己的话语体系和一定的身心承受力,但思维、表达、交际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弱,与成人沟通不能充分到位,在身心诸方面都有脆弱、懵懂和幼稚的地方。根据这些一般性发展特点和学生个体的不同经历,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为即是“童心”的具体体现。而在小学教育中,能根据少年儿童的这些特点和具体情况与之换位思考,并设计出相应的教育教学预案,采用适宜的教育教学方法,就是具备了“童心”情结。
近年来,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在推进和优化教育教学的改革探索中,积极尝试童心教育,使全校各项工作的展开都具有“童心”意识和情结,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想找到了适宜的途径。
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对于少年儿童的特点是有充分认识的,如注重“开蒙启发”,强调“因材施教”,注意“推己及人”,追求“教学相长”等,都是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改革与创新需要借鉴和弘扬的。
在全球范围内,具有“童心”意识和情结,已成为每一位学校教育工作者必备的职业素养,也是每一所小学开展各类教育工作、确立教育实施方案的基本出发点。在日本考察时,曾有一所小学的大门让我很有感慨。该校的大门高不到1.5米,每个成年人进校时都要低头从门框中走入。这给我的突出感觉就是,来到了少年儿童的世界,应该用少年儿童的思维、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审视和考虑所有的教育教学问题。
除了在形式上关注教育对象的特点与个性之外,最为重要的就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懂得尊重和理解学生,即便他们会表现出种种的不成熟,甚至有“七岁八岁狗都嫌”的必然过程。但也正因为如此,才能体现他们的真实秉性,折射出他们的无限潜能与活力。任何合格的公民、任何杰出的人才,都要经过这一发展过程。学校、教师的重要作用便是在尊重和理解他们的基础上,给予其最恰如其分的引导和教育。
多年来,我们的学校教育在改革与发展中有了不少更新、更高的追求,但归根结底,还是要使受教育的对象能够健康、正常、充分、个性化和可持续地发展,而不能迷失或弱化这一根本。具体到小学阶段,为达到理想的教育目标,就只有充满“童心”意识和情结的教育最为适宜。因此可以说,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童心教育探索与改革,既是一种可贵的创新,也是对小学教育基本原则、基本规律的回归,是值得特别强调、赞赏和学习的。
作者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 王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