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能生”心理激励研究

2011-12-29 00:00:00刘冬梅
基础教育参考 2011年10期


  [摘要]“潜能生”是指智力水平正常、有学习动机,但由于学习能力薄弱导致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一般水平的学生。此类学生的影响因素有三个方面,即学生自己、教师及家长。因此,对此类学生的心理激励也需要从这三个方面出发,以帮助此类学生向优等生转化。
  [关键词]潜能生;学习能力;心理激励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28(2011)19-0053-04
  
  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存在这样一类处于弱势的学生:他们有学习动机,但是由于学习能力薄弱,导致其实际的学习测查结果低于一般学生的水平,处于学习困难的状态。此类学生通常被称为“学困生”或者是“差生”,并且由于其学习结果达不到基本的标准,往往成为教师忽略的对象,或是直接把他们归为没有学习愿望的学生。笔者将此类学生称为“潜能生”,并认为教师应认识到他们有强烈的学习动机,且应对其采取正确的激励方法,以帮助他们向优等生转化。
  一、“潜能生”概念界定及学习能力薄弱分析
  1.“潜能生”的内涵
  在对“潜能生”进行概念界定之前,必须首先了解其与“学困生”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学困生”的界定目前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但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笔者比较认同国内学者裴利芳的观点,她认为“学习困难生是指一个学生的智力水平正常、又没有感官障碍,但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①影响“学困生”的因素有很多,如学习能力、学习动机等。笔者将由于学习能力薄弱导致学习困难的这一类学生称为“潜能生”。
  “潜能生”是指智力水平正常、有学习动机,但由于学习能力薄弱导致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一般水平的学生。这里必须强调三点:一是此类学生智力水平正常,学习的失败并不是由于智力落后造成的;二是此类学生具有学习动机,但由于方法不对等诸多因素,导致成绩低于同年级的学生;三是此类学生学习能力薄弱不是表现在听、说、读、写、算等基本技能方面,而是表现在学习策略等方面。
  2.“潜能生”学习能力薄弱分析
  “潜能生”学习成就低,主要原因在于学习能力的薄弱。笔者认为,可将已有的学习能力界定进行整合,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显性学习能力,即基本的听、说、读、写、算学习技能;另一类是隐性学习能力,包括学生的学习策略和认知能力。认知能力即感知觉、记忆、注意、理解、思维推理能力等。
  对“潜能生”来说,主要是缺乏隐性的学习能力,核心是学习策略和高层次的认知能力。学生缺乏对整个学习过程的自我调节和控制的能力,以及理解、推理、创新等高层次认知能力。
  二、“潜能生”的影响因素分析
  学校教育系统中,“潜能生”是一个很大的群体,要实现此类学生的转化,首先要明确导致此类学生产生的原因。20世纪80年代,日本教育学者北纬伦彦提出了三层级说,认为造成学习困难的因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②笔者将其分为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学校教育的因素;二是学生自身的因素;三是学校、家庭等环境的因素。由此可以发现,导致“潜能生”群体出现的原因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自身的因素
  (1)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缺失。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有赖于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潜能生”往往就知识学知识,忽略知识的连续性,不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在记忆能力方面,对知识只是进行机械复述,没有关注知识本身的内涵,同时忽略及时强化,以至于缺乏相应的知识积累;在学习过程中,只是被动地吸收教师讲授的内容,而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对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导致思维推理能力薄弱。
  (2)学生自我概念的缺失。福托斯认为,自我概念是对自己多方面知觉的总和,包括对自己性格、能力、兴趣、欲望的了解、个人与别人和环境的关系、个人处理事物的经验,以及对生活目标的认识和评价等。③这里所说的自我概念,主要是指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意识和控制。对于“潜能生”这一群体,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只顾着埋头啃书本,而忽略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尤其在于没有以学习活动为意识对象对自己的学习进行监控与调节,缺乏一种反思能力,因此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无法得到很好地发展。
  (3)学生的错误归因。20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Bernard Weiner)的归因理论以成败行为的认知成分为中心,提出了一个归因模型。他认为,个人对成败的解释有四种因素:自身的能力、所付出的努力程度、任务的难度、运气的好坏。他认为,学习者对于成败的归因可以影响其后继行为。④现实中,这类学生往往把自己学习失败的原因归于任务的难度、运气等外部原因,而没有从自身去寻找原因,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以致学习能力无法得到提升。
  2.学校教育的因素
  传统的学校教育往往只强调学生知识的记忆,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号召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依然可以找到应试教育的影子,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机器,缺少自己的思想,视野往往也只局限于学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关注的只是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而没有交给学生如何学习的方法;另一方面,只是关注自己如何按照已有的教案进行教学,而忽略了如何引导学生思维的发展,以致学生的思维推理能力薄弱,表现为高层次认知能力不足。
  3.家庭教育的因素
  学生学习能力薄弱与家庭也有很大的关系。一方面是家庭环境的影响。学生的学习需要一个和谐的环境,如果父母关系不融洽,很容易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使学生学习效果低下,导致学习能力发展的不足;另一方面是父母教育方式的影响。迫于升学的压力,父母往往对孩子要求很严格,要求孩子把所有的时间都用于学习,而没有休息的时间,学生成为学习的机器,思维得不到喘息,只是埋头苦学,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如此也会导致学习成绩低下。
  三、“潜能生”心理激励的举措
  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强调的不仅是学生的全面发展,还有全体学生的发展。对“潜能生”这一群体的转化,要根据其特点和需要进行,才能达到预期的激励效果。就具体的激励方法而言,笔者将其分为内部激励与外部激励。内部激励主要是自我激励,外部激励主要是教师与家长的激励。
  1.学生的自我激励
  任何激励方法都要经过学生自己的心理认同才能真正产生积极的影响,学生的自我激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逐步强化。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能力的一方面。“潜能生”往往缺乏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这种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首先应有学习习惯的意识,如可以根据艾宾浩斯记忆曲线,逐步锻炼自己的记忆能力;对教师讲授的内容,进行进一步加工整理,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其次,根据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在完成事先安排的计划时,可以适当地给予自己一些奖励。
  (2)自居激励。根据俞国良等人的研究成果表明,学习困难的儿童往往表现为自我概念缺失。对“潜能生”而言同样也是如此,他们往往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不了解自己的能力缺陷,更不知道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监控,缺乏元认知能力。李祖超在其著作中提出一种自居激励模式,包括模仿性激励和趋望性激励,趋望性激励是指受教育者热衷于同有名气的人或比自己强的同学交往,在心理崇拜和追求。⑤笔者认为,如果对趋望性激励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学习这些榜样的精神和品格,并以此为目标,可以让学生获得学习的动力,起到目标激励的作用。
  
  (3)进行正确的归因。“潜能生”在面对自己学习成就低下时,往往做出错误的归因。根据归因理论,人们在评估自己的行为时,往往会出现“自我服务偏见”,指个体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能力或努力),而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这类“潜能生”往往忽视自己主观的因素,而一味地强调外因导致学习成绩低于一般水平的结果。鉴于此,“潜能生”在面对自己暂时的学习困难时,首先要及时总结反思,明确自己存在的这种归因偏见。其次,要具体分析自身的因素,了解自己在哪些学习能力方面存在差距,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着重培养这方面的学习能力。
  2.教师的激励
  对“潜能生”而言,由于学习成绩低于同年级同学,通常认为自己不会受到教师的关注,而如果教师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则会让他们备受鼓舞。
  (1)认知能力的培养——情感激励。苏霍姆林斯基在其《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出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可以把学生带到大自然的世界中,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建立与自然世界的一种情感。⑥传统的教学往往把知识作为单纯的材料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对“潜能生”而言,则很难将其进行同化或是顺应。笔者认为,要培养这类学生的认知能力,首先要建立学生与知识之间的一种情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知识转换成直观、活泼的形象,让学生感觉到知识的趣味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如此,学生的观察、记忆等将会是一个主动探索的过程而不会陷入机械化的状态。其次,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推理等高级认知能力,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指个人自身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⑦也就是说,教师要激发出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热情,有利于锻炼学生的知识组织和迁移能力。
  (2)小步子教学——强化激励。“潜能生”由于知识基础相对较差,无法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这时教师可以采取微格教学法,即将一个大的教学目标内容,逐级分解为一些小的教学目标,甚至更小的教学目标,然后从小到大逐级突破,最后达到突破整体的一种教学模式。⑧在这种模式中,实施大的教学目标前,要不断强化已达到的小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的知识基础更牢固,并由低层次的观察、记忆等能力发展到高层次的思维推理等能力。同时,当学生取得一些进步时,要给予及时的强化,让学生明白自己具备学习潜能,通过努力就可以把这种潜能激发出来。
  (3)学习策略的培养——成就激励。郭沫若曾说:“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⑨学生的这种“自得”不仅体现在“学什么”的过程中,也体现在“怎么学”的过程中。学习策略要素中最重要的是学生的元认知策略,即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监控和调节的过程。根据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人都有争取成功、希望做到最好的需要,学生也是如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激发出“潜能生”的这种需要,从而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自己规划学习进程,并对这个过程进行监督和调节,对结果进行反思和总结,逐步培养学生的元认知策略。
  3.家长的激励
  家庭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也与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对“潜能生”当前的学习成绩,家长往往表现出担心和焦急,给学生很大的压力。一方面,家长对学生暂时的学习困难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另一方面,根据期望理论可知,给孩子一定的期望,可以让学生产生更强烈的学习动机。但是,当前家长的期望往往过高,不符合孩子实际的学习能力。因此,家长应和孩子一起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并给予监督,这样既起到了期望的效果,又有目标激励的作用。再者,当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取得一定的进步时,家长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孩子的荣誉感,还可以激发孩子更高的成就需要动机。
  对“潜能生”的心理激励需要学生自身、教师、家长的共同努力,只有三者的激励方式形成合力时,才能真正实现“潜能生”的转化,使学生感受到学习乐趣,实现其身心健康发展。
  注释
  ①裴利芳:《学习困难学生的认知因素分析》,《心理学动态》,1995年第4期
  ②钟启泉:《差生心理与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③俞国良,翁亚君:“《10—15岁学习不良儿童自我概念发展的研究》,《心理发展教育》,1996年第2期
  ④刘万玲:《学习困难研究综述》,《教育探索》,2005年第12期
  ⑤李祖超:《教育激励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⑥[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⑦⑨尹鸿藻,毕华林:《学习能力培养的探索》,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⑧李献林,张淑清:《学困生心理特征与教育》,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 刘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