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情境创设在新课程中已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课堂要创设形象生动的情境的理念已深入人心,这种创设情境的理念深刻影响着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也关系到一堂课的成败。通过创设富有情感的学习情景,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产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其智力活动达到最佳激活状态,并主动参与教学;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诱发思维,引导思路,培养创造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 贴近生活热点,注意情境创设的实际性
强调情境创设的生活性,其实质是要解决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系,新课程呼唤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这段话语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
高中政治学科的教学内容由于理论性太强,加之受到传统的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方式的影响,多数人认为政治课教学是枯燥乏味的。因此,一名合格的政治教师首先应解决的问题就是将学生从枯燥的政治课阴影中“解脱”出来,使其走进充满情趣的课堂“乐园”。有效情境的创设就显得非常必要。同时,政治课需要结合社会时事热点,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因此教学中需要将政治课中的观点、理论、原理等知识,与社会热点、历史史实、中外人物等结合起来,最好是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人与事相印证,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
如经济生活《影响价格的因素》的教学。在这一课中有位教师设置了这样的情境:今年上半年,我国诞生了许多网络流行语,如“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等。我们的邻国韩国也不甘落后,请看视频并思考:是什么因素导致了韩国蔬菜价格的上涨?然后播放视频《韩国白菜、萝卜价格上涨》。在视频情境中,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分析思考视频所反映的问题,并理解气候、时间、生产、地域、国家政策等因素通过改变供求关系影响商品的价格;根据教师提供的韩国白菜平时的价格和视频反映的上涨价格,在坐标轴上画出白菜价格走势图。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其在体验中积极思考,自然进入课堂的探究性学习中,达到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加深对知识的认知。
再如经济生活《价格变动的影响》的教学中,教师展示了两则材料。材料1:今年以来,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持续偏少,湖北、湖南、江西三省的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一半以上,为近50年来同期最少。降水的持续偏少导致江河、湖泊及水库水位异常偏低,南方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旱情。材料2:地球是个“水球”,但淡水资源对人类来说其实十分缺少,世界上的许多城市与地区用水已经出现危机。如何解决这一人类危机,美国政府曾经动用了行政手段,甚至不惜动用警力保护水资源。但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教师首先请学生思考:如何用经济学的方法解决这一难题?理论依据是什么?学生回答:用提高水价的方法。因为价格与需求相互制约,价格提高人们就会节约用水。教师追问:水属于生活必需品,经济学认为,价格的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影响不是太大。而且水价太高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及社会的稳定,怎么办?学生提出可以实行差别水价。如每人每月两吨水实行低水价,超出部分实行高水价。这样就可以保证人们的生活与社会稳定,又可以达到节约水资源的效果。通过利用这两则材料,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思考并解决实际问题,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巩固了所学的基础知识。
二、设计精心自然,注意情境创设的针对性
在教学中,经常看到教师设计情境时故弄玄虚,设计种种关卡让学生去闯,设计重重“陷阱”让学生去跳,把简单的问题搞得复杂、高深。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不能流于形式,切不可把情境当做万能工具,把情境绘成点缀饰品。
如在讲授哲学生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一课时,教师为了说明“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的哲学道理,课上先播放了一段北京奥运会刘翔退赛的视频,然后提问:从刚才的视频中你看到了什么?请你谈谈刘翔。学生大谈刘翔在各类赛事中取得的成绩,而对刘翔成绩背后的艰辛却一字不提。教师一直面含微笑地倾听,未作适当地引导,10分钟后才cd3e586a3d488adb7ee336537f5b8a6f将兴致很高的学生引入主题。相对于一节课而言,用10分钟的时间才将主题“千呼万唤始出来”,不仅占用了课时,还割裂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情境应择而从之,把情境变成教学需求;对情境应选而代之,把情境视为衬托手段。
三、倾注真情实感,注意情境创设的真实性
时下,各种形式的公开课层出不穷,形式主义也随之盛行,于是教学内容异彩纷呈,教学形式五彩缤纷,课堂犹如上了“彩”涂了“色”,然而细细品味课堂中创设的情境,我们不禁会问:这样的情境创设真实吗?
如在政治生活《民主决策:作出最佳选择》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以组为单位举行“学校收费问题”模拟听证会,整个课堂学生讨论十分激烈,但短短几分钟的讨论,教师就让学生派听证会的代表上台发言,发言的代表说得非常精彩,每位代表都能从自己的立场来说明各自的理由,学生所表现出来的“高超”水平,真让下面听课的老师“刮目相看”。然而,对于从未接触过听证会的学生来讲,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说得“有理有据”,角色扮演得如此到位,没有课前的充分排练几乎是不可能的。课堂应该拒绝“作秀”,拒绝“虚假”。任何事物都不是完美的,真实的课堂应该是留有遗憾的,没有遗憾和真实,就没有提高和深化。没有问题的课堂是不存在的。
著名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课堂应该倾注真实情感,情境的创设应该“真实”。师生之间彼此真诚相待与沟通交流,把真实的社会、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想法带进课堂,大家共同探讨,追求真理,达到教学相长、师生共赢的效果,从而在真实中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人。
当然,教师创设情境是为了把抽象的理论教育具体化、形象化和趣味化,以便引领学生在多彩的生活中感悟理性的灵感,但不能矫枉过正,使得教学过于生活化、直白化,缺乏理性内涵。教学的实质是要使学生具有理性的思考,受到理性的启迪。如果政治课教学只注重具体生活情趣,而忽视对学生必要的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显然和教学的根本目标相违背。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政治课的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然而并非越多越好,也并非每节课都需要创设情境。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的不同内容灵活处理,从而创设出适合学生而又富有真情实感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真情涌动中理解知识,同时获得感情升华。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 刘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