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技术发展的轨迹难以预测,各种创新层出不穷。虽然这样的速度让人兴奋,但我们也因此经常缺乏时间去考虑技术可能带来的意外的结果。我们发现自己往往无法有效地应对信息时代的诸多敏感事件,如网络欺凌和性短信等,因为它们似乎无孔不入。
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设法教育我们的孩子去有意识、有思考地驾驭这个快速变化的数字时代。能否应对好这一挑战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以下有关数字时代儿童教育的基本问题:我们应该教我们的孩子拥有两种生活还是一种生活?
“两种生活”的观点认为,学生在学校应该过传统的生活,在学校外过数字化的生活。该观点认为,孩子们能很自然地使用某些技术,但技术本身过于昂贵,而且会带来一些问题,或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而使学校数字技术的使用无法实现有效、可靠。该观点还认为,技术生活方式对个人、社会和环境的影响问题在学校课程中并不重要,而且孩子们将需要在没有教师或教育系统的帮助下,自己独立下一番功夫解决网络安全、技术可靠性和数字公民权等问题。
与此相反,“一种生活”的观点认为,帮助学生过上一种完整的生活,正是我们教育者的工作。我们应该建议他们不仅在学校使用技术,而且应该在社区和社会等更大范围内去谈论并使用它。
如果我们期望未来人们不仅是以数量来衡量成功,同时也以人性来衡量成功,那么我们必须帮助数字时代的孩子用个人责任感、社区责任感乃至全球责任感来平衡个人对数字技术使用的权利。学校是一个能帮助孩子成为有能力的数字公民的地方,它能使孩子们不仅能有效地、创造性地使用技术,而且也能有责任感地、明智地使用技术。要实现这一点,我们必须帮助孩子过一种生活(而非两种生活)。
连接过去与未来
回顾过去,历史似乎一直很温和。在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之间,我们相对停滞了几千年。在信息时代超速运转之前,我们又喘息了几个世纪。而现在这些变化来得如此之快,以致我们不再谈论时间,而改为说“波”,因为“波”只是从顶峰到低谷,持续的时间很短,而且马上为下一个不可预测的可能改变一切的发展腾出空间。这一超速运转的信息时代以因特网已经拥有两亿成员,手机能确切地知道你在哪里、你喜欢吃什么,第一个自我复制的生命形式是计算机所创造的而自豪(文特尔,2010年)。我们可能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但我们知道这点:未来将呈指数变化。
有一点没有改变,那就是德图佐斯(Dertouzos,2001)所说的在我们每个人体内的“古人类”。尽管我们可以把那些在空中穿行并降落到半个地球开外、别人屏幕上的信息看作是一些全新的东西,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把它们简单地看做我们在使用工具扩大与他人交流时所做的最新的尝试。扩大交流是人们的基本欲望,可以追溯到人类最早的祖先。这两种视角对人们建构数字时代人类境况的全貌都是非常重要的。
古代和数字时代的人类都渴望建立社区,也渴望所有能使社区成为可能的事情,如生存、有效交流、稳定的文化、有目的的教育和创造性的表达等,这是把我们与祖先连接起来的纽带。这些事情的实现一直依赖于一个公民公约的建立。但今天,建立该公约需要我们付出比以前更广泛的社会努力。它需要建立在一个扩大的行为概念上,该概念超越了现实的物质,将虚拟的东西也涵盖进去。
为了教我们的孩子掌握这个新的公民权,我们需要将他们的数字工具整合到学校的综合流程中。我们不仅需要帮助学生学会明智、富有成效地使用这些工具,同时也要帮助他们将这些工具运用到更大的背景中,如在本地或全球视野内建立群体、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想象一个健康、多产的未来。如果我们将技术从学校生活中驱逐出去就不能实现这些目标。
为什么需要道德教育
现在,K-12学校为应对数字时代的网络欺凌、版权侵犯等各种行为,采用了这样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