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儿》阅读训练

2011-12-29 00:00:00刘自学
初中生之友·中旬刊 2011年5期


  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整体上迈进了小康社会,但小部分人仍然生活在贫困中,甚至还有特别困难的家庭。我们的党和政府想方设法改变这一现状,由原来的定向扶贫过渡到现在的低保,使生活在贫困中的人们得到了温暖,生活有了基本保障。《月儿》讲述的就是与之有关的故事,相信读了此文,你会被文中主人公月儿身上所具有的精神品质深深打动,并对她产生由衷的敬佩。
  
  月儿
  ○李鸿春
  
  认识月儿已有好几年了。
  我所在的区工会针对下岗工人开展扶贫工作,我的扶贫对象是一个丈夫因工伤瘫痪在床,妻子患有严重的心功能衰竭,一个小女儿正上小学,家庭收入低于本市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家庭。
  一次去走访,走到最后一家,看到一个小姑娘趴在一个旧式方凳上写作业,她亮亮的眼睛,整齐的头发,紧抿着嘴唇,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工会领导与屋主人谈完话我才知道这就是我们定向捐助的对象。走访的人们退出去后,我留了下来。
  “你一直在凳子上学习吗?”我问。
  “是的。从一上学就这样。”她回答,语气平淡,把我的不解和惊讶轻轻地揉化了。
  谈话中,我知道了她叫月儿,10岁,在学校担任少先队大队长。她5岁时就学会了洗衣做饭,当妈妈发病住院时,小姑娘就要两头跑着照顾卧床的父亲和医院里的母亲。
  我看到她的文具盒里有五六个各式样的铅笔头,她说:“这些都是同学扔了我捡来的,还能用很长时间呢。我两个学期没买铅笔了。”她说话的语气有了一丝丝成熟骄傲的气息。
  过了几天,我买了一扎中华牌铅笔去了她家,没上楼就碰见了月儿,我将铅笔递给她,她只说了一句话:“谢谢伯伯。”我又说了很多鼓励、鞭策的大道理,她没再回话。
  回到单位我把月儿家的情况告诉了同事们,大家唏嘘不已,说没想到都小康社会了,身边居然还有吃不饱饭的家庭。我安排办公室的同事,今后年节发福利,拿出一份给月儿家送去。
  中秋节、元旦过去了,春节又快到了,人们开始忙忙碌碌地准备年货。我突然接到一个电话,一听竟然是月儿打来的。她上来就说:“我不喜欢你们单位那些叔叔阿姨的怜悯。”
  经查问,所里七八个年轻的同事这两个节日前都去月儿家了,光月饼就送去七八盒,猕猴桃、花生油、干果等一送就是五六份。我隐隐感觉到了月儿受伤的自尊与率直的倔强劲儿。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碰到月儿学校的大队辅导员,问起月儿的情况。这位老师说,月儿很要强,从不喊苦喊难,学习成绩在全校拔尖,而且不偏科,家庭特别困难还力所能及地帮助其他同学。十来岁的孩子不仅会洗衣做饭还会剪裁自己的衣服,你信吗?
  我信。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困难的家庭迫使孩子早成熟……
  记得是第三年秋天一个周六,我到棉纺厂宿合调查一件事,办完事11点了,顺便拐到月儿家坐了坐,与她父亲谈了谈工伤善后处理的情况。她父母非要留我吃午饭。月儿放学回来了,知道我同意留下吃饭,高兴地扎起围裙哼着歌曲,麻利地开始做饭,妈妈在一旁为她做助手。
  不一会儿,两个炖菜和一个炒辣椒就端上来了。一小盘白菜叶、香菜根、萝卜皮腌的清脆咸菜拌在一起,几滴香油亮闪闪地在菜叶上滚动着,特别诱人食欲。我不知不觉把一大海碗苞米面粥和一个大馒头吃完了。月儿妈妈讲:“这小咸菜腌了一大缸呢,都是我和月儿去菜市场捡来洗净了腌的,你愿意吃带些回去……”
  三年的定向扶贫结束了。据工会的人讲,现在低保家庭统一由政府安排社区负责,有了基本保障,但我却与月儿家有了一种扯不断的联系,逢年过节我还要过去看望一下。有一次,一位记者朋友送给我一张书城的购书卡,我把它给了月儿。她高兴极了,没多久,她就把买的书籍列了一个目录告诉我,并陆陆续续送来了读后感。后来月儿过生日我也只是送她一本书,记得第一次是成语辞典,第二次是英汉大辞典……最奢侈的是送她一部mp3,那是一个香港客户给我的,为叫她接受,真费了不少口舌。
  月儿中考前夕,我去她家,她还是在那个方木凳上复习功课。见她手上握着的又是一支套着白纸卷的铅笔头,一问竟是我五六年前送的那扎铅笔中的一支,我的眼角酸酸地湿润了,心里微微地战栗了起来。我说:“月儿,等你考上大学,伯伯负责你上学的全部费用。”我相信,月儿肯定能考上一流的大学,不管月儿将来从事什么职业,她的人生色彩都会是鲜艳的,在这样困苦的家庭环境里,养成了自强不息、坚韧不拔且能抵御各种世俗诱惑的品质,世上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
  (摘自《青年文摘》2010年12月上半月刊)
  
  阅读训练
  1.文章一开始采用的记叙顺序是()。
  A.顺叙B.倒叙
  C.插叙D.补叙
  2.第3自然段写道:“走访的人们退出去后,我留了下来。”联系上下文,分析“我”留下来的原因。
  3.月儿说她所使用的铅笔是捡来的时,为什么“她说话的语气有了一丝丝成熟骄傲的气息”?
  4.“我”把月儿家的情况告诉了同事,为啥大家唏嘘不已?
  5.月儿家很艰难,但她对叔叔阿姨的帮助却显示出不满。你怎样看待和理解这一现象?如何评价月儿这个孩子?
  6.“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困难的家庭迫使孩子早成熟……”这是作者由衷的感慨。你身边一定也有类似的人和事,说出来,让大家听听。(不少于100字)
  7.文章从头到尾都渗透着作者对月儿的关怀与同情,因为月儿的所作所为令人敬佩,深深地打动着作者。文章最后一段中的哪一句话集中地表现了这一点?
  8.作者承诺负责月儿上大学的全部费用,是什么让作者作出这个承诺?作者为何坚信月儿肯定能考上一流的大学?
  
  参考答案
  1.B。
  2.“我”之所以留下来,完全是因为小姑娘月儿。一是月儿一开始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从文中外貌描写可以看出来),二是“我”想了解小姑娘月儿,以便日后与她沟通,帮助她和她的家人。
  3.这是因为,她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既为家庭减轻了负担,又让自己完成了学业,而且坚持了那么长的时间。这在她心中是一种成就感,是值得骄傲的。
  4.一是同情,月儿家太艰难了;二是感动,月儿太懂事了,小小年纪,太难为她了;三是感慨,小康了,为啥还有吃不饱饭的家庭。
  5.叔叔阿姨对月儿家的帮助是真心实意的,而月儿是一个有强烈自尊心的孩子,她觉得叔叔阿姨的帮助已经超出了她的接受范围,是对她和家人的一种怜悯;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她的率直与倔强,说明她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孩子,是一个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奋斗可以渡过难关、改变现状、实现理想的孩子。
  6.略。(所写事情要典型,能打动人;能清晰完整地叙述即可。)
  7.“我的眼角酸酸地湿润了,心里微微地战栗了起来。”
  8.是月儿优秀的品质让作者作出这个承诺。作者认为:在这样困苦的家庭环境里,养成了自强不息、坚韧不拔且能抵御各种世俗诱惑的品质,世上没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她的人生色彩一定是鲜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