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整样本:1>14的新田岭模式

2011-12-29 00:00:00肖建勇
国土资源导刊 2011年5期


  14家矿企各自为战,众多无证矿山非法开采,资源高度浪费,环境破坏严重,主管部门如何应对?用两年多的时间,“新田岭”模式给出了一个矿业整治的成功样本。
  
  作为中国最大、世界第二的白钨矿区,郴州新田岭矿区由一个典型的“多、小、散、乱”无序开发矿区,到如今经过整合以后走上规范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开发道路,“新田岭模式”也为湖南乃至全国矿业资源整合提供了模板。
  新田岭矿区位于郴州市北湖区境内,其矿区面积21.74平方公里,现保有的钨矿资源量30万吨,钼、铋等资源量2万多吨,资源总价值300亿元以上,可开采年限50年以上。
  全面整合之前,新田岭可谓是“山头林立”:一共有14家证照齐全的矿业企业,另有无证开采的矿山十余家。由于缺乏整体开发规划和开采控制,矿业秩序混乱,粗放经营,资源综合利用率低,违规违章开采,安全隐患较大,而且过多的采矿点、选矿厂和尾砂库,破坏植被、污染环境,带来了地质灾害隐患。从2006年开始,经过历时两年多的博弈与努力,最终新田岭以湖南金属投股集团(以下简称湖南有色)成功并购14家钨矿,一统新田岭矿区而告终结。
  
  从14到1的艰难
  2006年5月17日,对新田岭矿区14家钨矿来说,是个“难忘”的日子——新田岭矿区整顿整合正是在这天拉开序幕。
  当天,郴州市“新田岭矿区综合治理整顿工作领导小组”、北湖区政府召集新田岭矿区企业负责人会议,传达省政府和省国土资源厅有关整顿新田岭矿区的文件精神,下达了市国土资源局矿山整顿停产通知书,并限期各矿上交采矿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工商营业执照、爆炸物品购买登记证、爆炸物品使用许可证等。此后,14家钨矿全部停工停产并封闭了窿道。
  2006年12月20日,在停产8个月后,北湖区政府召集了停产后的首次14家钨矿碰头会。在这次碰头会上,矿主们得到证实,由湖南有色对他们14家钨矿进行整合,组建一个新的股份制的钨业开发公司。这种答案令他们一时颇有些无法接受,14家企业上千股东一片哗然!质问之声不绝于耳:“整顿的结果就是让我们退出新田岭矿区吗?我们是合法企业,是政府的合作方,凭什么未经我们知悉,政府单方面决定新的合作方?我们是正当债权人,政府用什么保障我们的合法权益?”其实,自整顿开始,他们设想了N种可能出现的结果,就是没想到会是“出局”的结果。
  为保证新田岭矿区资源整合工作正常进行,郴州市出台了《新田岭矿区整合工作协调指导意见》,并成立了新田岭矿区综合治理整顿联合工作组,曾担任过鲁塘矿区综合整治执法队队长而且有过乡镇工作领导经历的安监局副局长邓小明出任队长,进驻矿区。在资源整合过程中,他们与各矿业主、湖南有色负责人进行了广泛沟通,对参与整合各方的基本情况、整合意愿等事项做了大量的调研和摸底,同时大力宣传国家矿产资源整合方针政策,逐步解除了矿主们的疑虑。
  2007年11月19日,新田岭矿区召开第一次全体工作人员大会,在邓小明的坚持下,湖南有色的众多厅级、处级干部与14家矿主们一起坐到台下,让矿主们感觉谈判双方确实地位平等。资源整合进入实质性谈判阶段后,工作队又依法依规处理原持证矿山企业、湖南有色、地方政府及当地村民相关权益人利益,明确新建公司股权比重,坚持资源整合后原矿权人占新组建公司30%的股份,湖南有色占70%的股份,化解处理的利益问题达数百个,涉及金额达数千万元,实现了14家钨矿、湖南有色、地方政府及当地村民“四方满意”。从2007年11月到2008年4月18日,仅半年不到的时间,14家钨矿全部签署了资源整合补偿协议,整合了近5亿元资产,处理了500多起各类矿山遗留问题,调整了上万人的利益关系。
  2008年9月1日,湖南新田岭钨业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新田岭矿区终于实现了“三统一”,即统一开发、统一经营和统一管理,真正实现了矿产资源的规范有序开采,14家原矿权人企业,从“出局”到“股东”,可谓一举多赢,没有输家。
  
  1大于14的结果
  实现粗放型矿业向精度型矿业转变,推动资源优势向发展强势转化,是矿产资源大整合的终极目标。新成立的湖南有色新田岭钨业有限公司今后的产值和发展能否超越14家企业呢?
  2010年6月21日,该公司负责人在面对媒体时表示,公司将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跨越发展”的发展战略,实现管理科学、技术先进、环境优美、行业领先的现代化、规模化钨业基地的战略目标。力争最终实现到2015年,主营业务稳产达标,开发10亿元以上,打造有色集团下属的一流钨业基地,公司经济效益将远超14个企业之和,使得新田岭矿区正式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生产系统更加完善,产量和效益稳定增长,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高,矿区环境明显改善。
  对于曾经上山采矿的数以万计的矿工会不会偷偷上山盗采矿石,新田岭镇领导郑福保非常肯定:矿工上山盗采的现象不可能发生。
  他用“一本账”解释了自己的信心:为了对接矿山整合,镇里早已做好了劳动力转移工作,现在该镇建起了每天可以处理百万吨的污水处理站,引来了可以安置上千人就业的项目6个,产值过亿元企业5个,就业者月平均工资超过了1000多元,劳力供不应求。除此,针对当地村民,该镇组建了千亩葱基地,每亩葱年收益9000到12000元,“村民还有什么必要上山呢”?
  
  新田岭模式可以复制
  在总结新田岭模式获得成功的原因之时,政府部门全程介入指导整合工作和众多先行先试的政策探索被认为是极其关键的。
  郴州市、北湖区成立由市、区级领导带队的领导小组,并组成工作队常驻矿区,针对原有矿山企业股东多、牵涉利益广、关系错综复杂、矛盾尖锐突出的实际情况,依法妥善化解各方利益。对许多关系各方切身利益的问题,如被水淹没的矿井资产怎样核定,已废弃巷道是否纳入补偿范围,停产损失和办证费等无形资产怎样认定等,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出台了《新田岭矿区资源整合若干重要问题处理的指导意见》、《新田岭矿区资源整合补偿办法指导意见》等文件,推动矿区资源整合。
  针对新田岭矿钨业有限公司成立后,矿区出现的严重干扰破坏矿业秩序的非法行为,工作队采取疏堵结合的措施,在多次劝阻无效的情况,协调区委政法委对矿区实行集中整治,并坚持对非法生产露头就打,将20余家无证矿严格按照“六不留”的标准整治到位。
  “新田岭矿区‘1对14’成功整合模式虽然只是发生在北湖区,但是对全省全国的矿业资源的整合都具有借鉴作用,这种模式已经开始在其他资源矿区慢慢地出现和增多。”目前已升任北湖区煤炭石墨局局长的邓小明,在谈及新田岭矿区的成功整合时表示。
  据了解,目前郴州市北湖区鲁塘矿区和临武县三十六湾矿区正在按照这一模式进行资源整合,新田岭模式的成功正开始被广泛复制中。
  (部分资料来源:《中国矿业报》、《湖南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