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用汗水浇灌过土地的人,才最懂得她的珍贵;只有真正亲近土地的人,才有发自内心的敬畏。
2011年6月25日是第21个全国“土地日”,衡阳市国土资源局在市广电的影视中心举行了一场精彩激烈的国土资源知识电视抢答赛。在比赛现场,有两位普通的老人坐在观众席的第一排,他们是市国土资源局的特邀嘉宾、全市耕地优秀信息监察员——凌春山、陈怡高。
凌春山,现年71岁,衡阳县台源镇东湖村凌大屋组人,担任过37年的村干部,2004年开始义务担任东湖村耕地保护信息监察员;陈怡高,62岁,祁东县步云桥镇茅坪村五组人,2006年担任耕地保护信息监察员。他们是衡阳国土聘请的耕地保护动态巡查信息网络的基层联络员,没有一分钱报酬,每天直接与土地打交道,能够及时发现、制止和报告破坏耕地行为,他们是衡阳国土自下而上耕地保护监控体系的前沿岗哨。
凌春山、陈怡高两位老人没有读过什么书,连自己的名字都写得艰难,更不知道艾青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所写的名作,但是,他们却用一以贯之的行动践行着同样的理想:守望土地。
大公无私
台源镇东湖村面积2108.85亩,耕地面积1079.25亩,人口1160人,人均可耕种面积0.93亩。东湖村地势平坦,少山。祁东县步云桥镇茅坪村人多山多地少,人均耕地仅为0.3亩。
凌春生全家6口人,仅有土木结构住房两间。二儿子在外打工赚了点钱回家,萌生占用部分耕地建房的念头,凌春山说:“你要占良田建房,一个国家不允许,再一个,你父亲担任国土局耕地保护监察信息员,更加不允许。如果你要用良田建房,我第一个去国土所举报你。你是青年人,要懂得政策,不能建!”
凌春山知道,守好耕地关键是制止违法占用耕地行为。去年10月,本村胡公塘组有2户村民擅自占用耕地建房。他发现后立即向国土资源所报告,并迅速赶到现场劝阻,成功制止了这两起违法占用耕地行为。近年来,他向国土资源部门报告并劝阻各类违法占用耕地、破坏耕地质量行为6起,涉及耕地面积900余平方米。
陈怡高堂兄家五口人,住房条件非常紧张,房前和左右两侧都是稻田,后面是高坡,堂兄想将房屋建在稻田里,就请陈怡高帮忙做做村里人的工作。谁想陈怡高第一个出来反对,转过来做堂兄的工作,堂兄气不过将他痛骂了一顿。陈怡高不断地做哥嫂的思想工作,并积极帮他们寻找宅基地,最后得到哥嫂谅解,并把房子建在交通不便的未利用地上。通过这件事后村里很少有人提出想把房子建在稻田里。
茅坪村地少人多,人均耕地3分半。陈怡高给自己定的任务就是这个数字只能增加,绝不能减少,无论是谁,想占用农田建房,陈怡高第一个不答应。他说如果这一代不珍惜,那下一代就没有可以耕作的田,我们就对不起子孙后代。多年来,陈怡高制止了十多起打算占用耕地建房的行为。
阻止抛荒
凌春山、陈怡高,他们都是农民的后代,祖祖辈辈在这土地上耕种,深知土地的珍贵。每天,他们都要在村里转上一圈,察看耕地有没有被破坏或占用,遇到有人抛荒,更是让他们痛心。
东湖村有一村民长年在外打工,3.6亩责任田无人耕种。凌春山通过多方联系找到户主,反复向他讲明国家的法规、政策,要求他务必耕种,不能抛荒。村民不耐烦地说:“我在外打工赚的钱比种田赚的钱多得多,哪有这个时间来种田。”凌春山说:“现在国家政策这么好,种田不但不要交钱了,国家还给补贴,再说,抛荒对土质有影响。”村民不想搭理他,就挑衅地说:“那好,我把苗插下去,浇水、施肥、收割你都帮我做?”没想到凌春山毫不犹豫地应承下来,从此以后,除了自家的责任田,凌春山义务为这户村民浇水、施肥、收割,待到户主打工回来,再将收获的粮食交还给他。
无独有偶,陈怡高也做了同样的事情。他和老伴一共才7分田,但是他还承担着其他村民1.5亩农田的义务耕作。他说:“田、土都是宝贵的,不能荒着在那里,以后还有崽,还有孙。”
多么质朴的语言和行动,没有什么大道理,只因为他们是农民,他们深知土地之于农民的意义。让良田荒废,于他们来说,是暴殄天物,不可原谅。
在艰苦中守望
2007年,一个土地整理项目落户茅坪村,全村的责任田需要重新划分,自然免不了有好有坏,有厚有薄,有些打起小算盘的村民不肯干了。陈怡高主动出来做村民的工作,并带头选择了离家2里地远的土地。陈怡高不是村干部,甚至不是一名党员,没有人要求他必须这么做,他完全凭着一腔对土地发自内心的热爱而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2006年,一场洪水冲垮了江堤,近百亩耕地被淹埋,庄稼颗粒无收,焦急的老陈找上国土所和镇政府,争取到几万元的灾毁款,马上参与到清淤修渠的工程中去。在修渠过程中他摔伤了腰,村里要拿钱给他治伤,他拒绝了,他认为这是他应该做的,拿钱治病不厚道。至此以后,他的腰就落下了毛病,但是,只要村里有修田、修渠的事情,老陈仍然毫不犹豫地一马当先,出工出力。
凌春山八年来,一次又一次地走遍了全村及周边的向阳、群英等村的各个角落,每一块稻田、每一片耕地的田埂都留下过他的足迹。东湖村的耕地保护标志牌距离凌春山家有四五里地,老人每个季度对标志牌进行一次清洗和维修,定期清除周围杂草,长年累月,风雨无阻。这些年来,东湖村耕地保护标志牌完好率始终保持100%,全村无一处抛荒耕地,这其中饱含了他的功劳。
但是,两位老人家的条件却是非常艰苦。在周围村民小楼的掩映下,他们的土砖房藏于屋后,即使在太阳高照的大白天,房内仍是黑漆漆的,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或电器。两位老人的收入全都来源于土地,粗略计算一下,老人种的粮和菜仅够他们日常生活,再无任何余款。六十知天命,七十古来稀,在城市原本应该是颐养天年的年月,两位老人却将汗水和余热洒在了土地之上、田埂之间。由于他们的执着坚守,他们所在的村十年来耕地没有减少一分一厘,没有一例占用耕地建房的违法行为发生。
当记者结束采访离开茅坪村时,已是太阳西下,稻花飘香,绿波翻滚,村庄深处显得宁静而又充满生机。只有用汗水浇灌过土地的人,才最懂得她的珍贵;只有真正亲近土地的人,才有发自内心的敬畏。凌春山、陈怡高,他们以发自内心对土地最深沉的爱,守护着我们的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