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先考察和研究山水界的是地质学者,但纵观中外地质大师,大多是从科学角度解读山水,很少考虑它的美学价值。可是,请别忘记:艺术家与地质美景自古就是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
有着“看了张家界的山,全世界的山都不用看”之美誉的张家界,是直到1979年,有人推荐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去那写生,让他深为张家界山水所折服,回京后写了短文《养在深闺人未识》之后,才得以问世的。
毋庸置疑,从地质学家中修养出美学家的时代已经来临。
关注山水摄影,就必须关注地质现象。只有懂得山水的形成,作品才能形神合一。地质公园的地貌中最为重要的是砂岩峰林、丹霞、岩溶及第四纪冰川地貌。地质公园的标准是科学性、稀有性、美学价值,其中关键是能反映科学性。而要掌握科学性就必须了解地质公园的共性和个性。
在共性方面,其一为石柱。石柱是构成砂岩峰林、丹霞峰林、岩溶峰林的基本单元。能成石柱的条件是岩层产状水平或近于水平。张家界云台观组石英砂岩、崀山白垩系下统砂砾岩在公园大部分范围内岩层产状在5°左右,因而岩层的下滑力小于摩擦力能够高耸而不倒(见图1)。
如果产状较陡,就不能形成石柱峰林,如崀山产状较陡岩层形成单面山,张家界亦是如此(见图2)。
共性之二是溶洞,三是在岩溶漏斗壁形成的红石林区,四是天生桥。岩溶地貌和丹霞地貌中的天生桥,主要是碳酸钙溶蚀作用和重力垮塌所形成的。
个性则可以我国丹霞地貌为例。我国丹霞地貌可分三区:西南区、东南区和西北区。由于所处构造地貌单元不同,现代地壳上升速度不同,西南区丹霞地貌大都处于青壮年期,而东南区则大都处于壮年期和向老年期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