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学术”更需科学态度

2011-12-29 00:00:00童潜明
国土资源导刊 2011年10期


  更应扪心自问,听不得不同意见凭照片就肯定是陨石,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科学态度?
  
  近日,媒体报道浙江湖州商人谢根荣伪造文物“金缕玉衣”,经国内顶尖文物专家“估价”24亿元,从而使谢从银行骗贷6个多亿元。最后银行损失5.4亿元,谢因此被判无期徒刑。
  谢实乃奸商,判无期罪有应得;但行骗得手,有5位专家“功莫大焉”。
  这5位专家分别是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原副主任史树青、中国收藏家协会原秘书长王文祥、北京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杨伯达、北京大学宝石鉴定中心原主任杨富绪、北京中雅文物鉴定中心主任牛福忠。
  凭他们的名衔及在文物界工作少则40年、多则60年的经验,谁会去怀疑他们的鉴定结果和估值呢?
  可事实上“金缕玉衣”是假货。这些国家级专家怎么了?以我愚见,不外乎3种原因:
  一是他们的名衔都是官名,对文物鉴定可能是一知半解,充其量是文物方面的技术官僚,虽然已退出官场,但昔日的官衣仍可起到拉虎皮作大旗的作用。
  二是即使他们是有真才实学的文物专家,但都缺乏起码的科学道德,评估时连装“金缕玉衣”的玻璃罩子都没有打开,只围着走了一圈,他们自己也承认“过程不大合规矩”,就认可估价24亿元而签字画押。
  三是吃了、喝了又拿了,据说谢根荣请专家的评估费有几十万元,被5位专家瓜分。
  “玉衣”事件差不多尘埃落定了,整个事件中涉案人员大多处罚了。但专家们很幸运,因他们不是犯罪学上的“故意”,而是学术上的“失误”。一位参与其中的专家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称,这是“学术自由”,于是就相安无事了。
  由这件事我就想到了近年来在湖南发生的多起专家、权威鉴定或认定的一些地质现象出错的事件,这些事件本刊曾披露过,而最近发生的“湘潭铁牛”事件算是最突出的。
  “湘潭铁牛”我认定是铸铁而不是陨石,可事后某从来没有见过实物仅凭网上照片的岩石学博士、陨石收藏家就肯定是陨石。后来他又通过只有自己才得知的国外陨石收藏家的话,说湘潭陨石出现在美国陨石市场。
  于是乎“湘潭铁牛”价格节节攀升,从最初的只值4亿美元直到400亿美元,招至国民痛斥湘潭“黑帮与官场勾结转运出国”,怒斥“天杀的,湘潭无价之宝就落入洋人之手”等。
  湘潭铁牛不是陨石而是铸铁已尘埃落地。本来认为是陨石,认为是铸铁,有不同认识,也算是学术自由,无可厚非,但问题是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自由的学术,这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凭自己的头衔以拿红包为目的,只围绕玻璃罩子中的 “金缕玉衣”走一圈就完成了学术研究,这种学术自由产生的后果也许不担当刑事责任,但学术道德丧失在金钱的粪土中将永世不得翻身。
  诚然,“湘潭铁牛”不像“金缕玉衣”那样严重,虽无红包,但“博士”、“陨石收藏家”的名衔对不懂陨石的人们则是无限权威,由此引发众怒。
  更应扪心自问的是,听不得不同意见凭照片就肯定是陨石,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科学态度?
  相比之下,我非常敬佩我国天体化学家欧阳自远院士的科学态度。他从事陨石研究半个多世纪,在1963年就发表有关陨石的论文。对“湘潭铁牛”他给我的回信中,虽然“非常支持您的看法”,但“我没有亲自看到又没有样品,我不敢作结论”。
  欧阳院士与“金缕玉衣”的鉴定专家可说是同龄人,他们的科学态度如此绝然不同,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科学态度很发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