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现象不难碰到:某个作家的艺术追求或欣赏习惯会在另一个作家的作品中得到证实,尽管这两个作家相距万里,彼此从未打过交道,谈不上切磋、借鉴,只能以“灵犀相通”“英雄所见略同”加以解释。
瑞士的法语作家夏尔一费迪南·拉缪于1903年出版的诗集《小村庄》,其中不少篇章采用了散文诗体。据译者陈玮分析,其因就在于:“散文诗灵活多变的节段、意味深长的抽象词语引人幻想,它让思想绕过琐碎的事物展翅翱翔,它沟通人和大自然的力量,让他在风与光中尽情徜徉。”而日本著名诗人谷川俊太郎的散文诗《栖息的条件》正是这样的作品。
先看它的节段。全文共7段,其中第6段“(看似回归,迷失方向)”又相当于一个小节,确实“灵活多变”。
再看它的抽象词语:“柄息”及其“条件”,是一连串的动作——“隆起”“伸展”“扭曲”“洞开”“紧缩”“抽动”……确实“意味深长”,又确实“引人幻想”。
正是在节段与抽象词语的作用下,作品的思想展翅翱翔,“转瞬之间找到平衡”,尽管“很快就静静地扭曲着滑走”,尽管动作还在进行,但已生出了新的意义:
力从彼方来,力在此生力,力与力较量,被力之网捕获一般挣扎着,又因力而无限地扩展开去,在决不会被切断的不规则性中,孕育着来路不明的律动,漫无边际——
这也是对“琐碎的事物”的“绕过”,是对人之力和大自然之力的“沟通”。当我们读到最后一段:
没有微观也没有宏观。星星摇篮里的肉质摇篮,我们栖息,享受无限的晕眩。
不能不对“生命”“生活”“人性”这几个为谷川俊太郎常写的主题加以思考:生命需要平衡,平衡来自力的较量和互补,快乐地栖息也近乎诗意地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