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包容·创新首届中国当代散文诗理论研讨高端峰会举行
11月4日至6日,由《中国当代散文诗》杂志社、《青年文学》杂志社、散文诗杂志社和吴江市文联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当代散文诗理论研讨高端峰会”在江苏吴江市举行。《中国当代散文诗》主编赵宏兴主持了会议。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有邹岳汉、王幅明、王剑冰、冯明德、黄永健和唐朝晖等40多人。
在两夭的会议上。专家们围绕在文化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散文诗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和新发展。作了精彩的发言。认为散文诗在新世纪以来有了蓬勃的发展.关注民生,关注思想的作品多了。文本和文风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散文诗理论界要不断地碰撞.有激励事件才有散文诗的进步。最后,大家达成本次会议宣言:坚持、包容和创新。会后,大家参观了江苏省同里、震泽古镇。还应散文诗人箫风之邀,到浙江下清湖湿地和莫干山等风景点采风。(诗萱)文学语言金库
爱情不是在花阴下的甜言,不是桃花源中的蜜语,不是轻绵的眼泪,更不是死硬的强迫。爱情是建立在共同情感基础上的心灵融合。——《莎士比亚戏剧集》[简析]人类从其悠久的历史中,大概早就体察到爱情的真谛是“口曼的融合”,但从莎翁到关汉卿的戏剧中的悲剧性人物,从《诗三百》中弃妇的咏叹到大唐李扬之恋的“此恨绵绋无绝期”。追求这种“心灵的融合”要付出多少心血,多少沉重的代价。这种“代价”正是剧作家和诗人写作的题材。(力平)散文诗的构成
马克西姆·高尔基对腐朽的旧制度充满厌恶和憎恨。他在作品中抨击了沙皇制度的黑暗.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剥削和压迫。他的作品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但沙皇政府对此十分害怕.曾几次监视、拘禁和逮捕高尔基。并将他流放。镇压不但没有使他屈服,反而更加坚定了他斗争的意志和决心。
你的童年,寄养的孤独与寂寞,仿佛柔弱的风筝线,向往风又恐惧风。
瘦骨嶙峋的篾架。撑开一页薄薄的皮纸,浓浓的米汤,喂养飞翔。
一如我的童年,关在木栅栏门内,被切割的阳光,总带着阴影的伤痕。
很多年前,残留的暗,在红毛光玻璃镜片反射的阳光下,支离破碎。
很多年后。即使满怀灿烂,闪现的回忆也仍在流血。
生活,不想这样:
生活,往往就是这样:
不小心,绊倒在别人的冷眼里,一汪天空,不知是雨了,还是晴了?大海的另一面
我第一次看到走海的时候,
正赶上涨潮,它强大的力量,让我
感到孤独和茫然。时间一长,我有
了新的发现,我看见一堵墙、一张
薄塑料、一张纸、甚至是闭一下
眼。随随便便就把大海遮住了。明月
瓦·茹科夫斯基(1783—1852)俄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翻译家。父亲为富有的地主。母亲为土耳其女俘。他自幼为破落地主安德烈·茹科夫斯基所收养。童年生活孤独寂寞。他曾就学于莫斯科大学附设的贵族寄宿中学。当时正值俄国古典主义与感伤主义争论时期,校长熟悉西欧浪漫主义文学,对他的文学兴趣有一定影响。毕业后继续研读英、法、德等国文学。他的诗作文笔纯正,轻快明朗,简洁有力,韵律严格,丰富多样,充满了芬芳、音响和动力,创作态度十分严肃、认真。但其浪漫主义倾向带有感伤、神秘性质。代表作有《傍晚》《海》《十二个睡美人》《斯薇特兰娜》等。游子的另一种故乡
常常在夜晚。当城市的喧嚣繁华落幕,随着那忙碌一天后的疲劳袭来之际,打开《散文诗》,慢慢品读。在那华美、自然、流畅的文字中。心灵慢慢归于宁静。而那疲劳感亦悄然退去。仿若一场清凉春雨带来的滋润与平静。
记得我遇到《散文诗》时,尚还是高一的新生.第一次接触。我就深深迷恋上了她。之后,我辍学得早,外出打工的日子,《散文诗》更是成为了我的知己.我最衷心的伙伴。因为她常常给我带来安慰、鼓励和教育。
当看到《麦田里的守望者》,我仿佛听到了父母的呼唤,仿佛感受到了父母的关心和浓浓的期盼;而
《家是一种温暖>告诉我“走出家门,一个人最终要长大,要学会面对生活”。让我内心各种因背井离乡而产生的忐忑、心酸和苦楚如冰雪般消融而去,随之在心灵滋生一泓清泉。与此同时,家的感觉。乡的感觉,虽缫缈,但却依稀映在心坎上。
烟尘泛泛。前路迷茫。自己离父母、抛学业,只身在外艰苦奋斗、自立更生.常常遇到各种艰辛、无奈、困难和委屈,在将近不堪承受、不堪迷茫的时候,《散文诗》就像生命中的灯塔,明亮我的心,如那故乡的屋檐苍凉地盘桓在我心中,让我挺直了脊梁。
《散文诗》她带给我太多感动与震撼,她就像打工者的另一故乡。除却故乡外,能为游子平复思乡情、润养奋斗心的她。还有谁能够替代呢?
云南套泽县读者: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