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搜救的艺术

2011-12-29 00:00:00朱江明
南方人物周刊 2011年1期


  近期,复旦学生在黄山遇险事件引发了公众的热议,同时也暴露出黄山景区缺乏专业搜救力量的问题。作为一个世界级景区,黄山景区每年接待的游客数量超过百万,建立一定的专业搜救力量本是理所应当的配套。
  目前,搜救在国内还是个非常新兴的专业,只有沿海地区基于海上安全的需要建立了专业的搜救单位,而大部分城乡地区的搜救还依赖于原来的军警公共安全机构。由于这些单位除了搜救之外还有很多治安勤务方面的任务,因此搜救的水平难免落后,装备采购也非常有限。搜救不仅仅是民事行为,也是战场上非常重要的一种军事手段。
  最早意识到搜救是个大问题的,是各国的空军部队。由于战争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飞行员的培养成本也随之增高。培养一名飞行员的成本几乎相当于其同等体重的黄金。随着战争进程的推进,有经验的战斗机飞行员无法在短时间内获得补充,因此搜救行动变得至关重要。
  二战期间,美国陆军航空兵和英国空军在执行对德国本土轰炸任务时,战损率高达50%以上,大量空勤人员被迫在德国军队控制的区域内跳伞。当时的搜救比较依赖在当地秘密活动的特工人员或地下抵抗组织,而且依托于直升机这类可以垂直机动的快速平台。类似情况还出现在中国战场的美国援华空军身上。现代医疗统计学告诉我们,外伤的最佳救助时间是最初的半个小时,如果能够把握住这“黄金半小时”,则能够将死亡率降低70%。所以二战结束之后,美国海空军纷纷建立起自己的专业搜救单位,其标志便是大量直升机的应用。在朝鲜战争中,美国海空军搜救单位表现相当出色(近期与朝鲜发生炮战的韩国白翎岛便是当年的美国海空搜救队基地)。美国海空军战斗机如果在朝鲜上空中弹而必须迫降,就会尽量飞向海岸线。与此同时海空搜救队的直升机会立刻紧急出动,抵达坠机地点,强行“抢走”落地的飞行员。
  越南战争是搜救水平获得巨大发展的时期,专业的伞降救援部队(Parachute-Jumper,简称PJ)此时已经发展成熟。在美国大片《空军一号》中,哈里森•福特扮演的美国总统便是前PJ成员,在影片中他单挑一支前苏军特种部队,这种情节当然有点夸张。然而真实的PJ无疑是美国特种部队序列中训练和装备最为出色的单位。由于美国空军的预算本来就冠绝三军,PJ又如此重要,自然是要啥有啥的重点建设单位。PJ的名气远不如海军的海豹突击队和陆军三角洲特种部队来得响亮,然而谁也不敢小觑这个单位的能力——PJ干的事情其他单位未必干得了。
  首先,PJ并不是一支战斗单位,其主要工作就是救援,所以每一位成员都必须是受过全部高级战场急救训练的医护人员,其中不少人甚至具有外科职业医师的资格,能够在紧急情况下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同时他们还必须具备与特种部队同等的战斗力,因为他们行医的地方不是舒舒服服的ICU诊室,而是子弹横飞的战场。如果被击落的飞行员受伤严重,则PJ成员必须进行就地的紧急医疗救护。此时可能会遭到敌区内的地面部队攻击,所以PJ成员必须在治疗的同时建立一条稳固的防线,随时准备阻击任何赶到的敌军部队。这是一支具备特战能力的急诊专业队伍,他们不会执行反恐、刺杀等杀伤性任务,他们的任务仅仅是救人。在任何国家,这样的单位都是非常值得敬佩的。
  让人敬佩的根源还在于PJ的能力。1966年3月16日,美国首次登月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斯科特在“双子星8号”飞船飞行过程中发生故障,两人果断放弃飞行计划,驾驶飞船在太平洋迫降。由于事发突然,美国太空总署并没有周全的营救计划,仅仅通知驻守在日本冲绳岛的美国空军伞降救援人员前往救援。直升飞机携带3名救援人员准时出现在降落场附近,按照计划快速伞降,进入大洋并启动浮力漂浮装置,一直陪伴着两名宇航员,直到3小时后一艘海军驱逐舰赶到现场。如果没有这次救援,也就不会有1969年的“我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了。PJ这种“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能力,不亚于世界上任何一支精锐部队。
  PJ无疑是专业搜救单位的典范。专业搜救单位的水平,取决于其垂直机动的能力。除了直升机和伞降机动能力,搜救人员还必须具备各种地形——从山顶或高楼,甚至是从海平面到海底——的垂直机动能力。大部分特战单位都具备这个能力,然而搜救单位的垂直机动更为复杂。他们不光要到达现场,还要具备把普通人垂直运走的能力。这需要专门的训练、高强的体能以及专业的设备。
  基于国土防御作战的战略,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未曾考虑在敌区进行搜救的任务需要,也没有建立专门的海空搜救单位。从2001年到现在为止,搜救队伍的建设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在未来一段时间,恐怕搜救方面的问题还会持续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