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贫困陷阱的途径

2011-12-29 00:00:00朱玲
读书 2011年4期


  联合国《二○○五年人类发展报告》指出,按照每人每日平均消费(或收入)一美元的贫困标准,中国的贫困发生率自一九九○年以来已经下降一半,提前完成了千年发展目标。不过,就消除贫穷的目标而言,中国依然任重道远,更何况贫困标准的变化还会带来不同的统计结果。世界银行根据二○○五年的平价购买力重新换算国际贫困标准,计算结果为每人每日平均消费(或收入)一点二五美元。据此估算,同年中国农村贫困发生率为26%,城镇贫困发生率为2.2%。就贫困人口的分布来看,全国一半以上的贫困人口居住在西部山区;在山区居民当中,少数民族的贫困发生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历经二十多年的农村扶贫行动,西部山区仍然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少数民族人口,当属贫困程度深重的长期贫困群体。聚居在青藏高原的藏族贫困农牧民,便是其中的一部分。
  从长期的、程度深重的贫困现象中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穷人在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上遭遇的困难,最终都显现为加深贫困的负面因素。这些因素相互影响,恶性循环,以至于个人或家庭深陷其中难以自拔。来自英国剑桥大学的经济学家帕萨·达斯古普塔(Partha Dasgupta)把这种呈现为“逆向反馈机制”的动态过程称为“贫困陷阱”(Partha Dasgupta,2007,Poverty Traps: Exploring the Complexity of Causation. 2020 Focus Brief on the World’s Poor and Hungry People. Was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