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戏剧冲突是话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威尼斯商人》第四幕第一场是全剧的高潮,冲突双方夏洛克与安东尼奥等围绕着是否“照约执行处罚”即是否“割一磅肉契约”展开情节。安东尼奥等人和夏洛克矛盾的激化,把剧情推向法庭审判的高潮,而鲍西娅的出场,以欲擒故纵之法,分三步降伏了夏洛克,使作品的中心得以突出。
关键词:《威尼斯商人》 戏剧冲突 夏洛克 安东尼奥 鲍西娅
戏剧是通过矛盾冲突展开情节和塑造人物的,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在某种意义上,使虚构的东西看起来真实,可能被看做是一切艺术中最伟大、最高级的艺术。”①《威尼斯商人》第四幕第一场乃全剧的高潮部分,所有的戏剧冲突最后都集中在这场戏里。作者别具艺术匠心,精心安排情节,故事充满悬念,十分紧张,环环相扣,使人深为吸引。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我们不难认识到:“冲突是否合理、是否紧张有序往往衡量着一部戏的精彩与否。”②
双方的矛盾是逐渐积淀起来的。安东尼奥向来不喜欢放高利贷者,贱视夏洛克,并当众辱骂过夏洛克,并且借钱给别人从不收取利息,这就对犹太人夏洛克放债敛利的生意构成威胁,损害了其利益。夏洛克不断窥测时机,冀图报复。青年巴萨尼奥为了向鲍西娅求婚而向好友安东尼奥借钱。但此时安东尼奥的海上投资并未收回,手中拮据,他无奈之际决定向夏洛克借三千块钱。夏洛克规定如果安东尼奥不能如期还款,就要从他身上割下一磅肉。夏洛克要安东尼奥立下契约时说“只要威尼斯没有他,生意买卖全凭我一句话了”,就已经暗藏杀机。当得知安东尼奥的商船在海上失事,投资无法收回时,夏洛克窃喜,遂找安东尼奥讨债。矛盾骤然尖锐起来。
夏洛克与安东尼奥的恩怨由来已久,而且事出有因。安东尼奥是16世纪新兴的资产阶级的代表,他经商有道,有巨舸从事海外贸易,生意网点遍布各地。他又是一个人文主义者,仗义疏财,重视友情。而夏洛克却代表原始资本积累时期的资产阶级形象,在安东尼奥看来,此人老于世故,唯利是图,凶残冷酷。夏洛克与安东尼奥的恩怨也与宗教矛盾有关。安东尼奥是一个基督教徒,夏洛克是犹太人,而基督教徒和犹太人互相视对方为“异教徒”,势不两立。
双方的矛盾只能对簿公堂了。夏洛克因为与安东尼奥积怨太深,在复仇心理驱使下,他有着“铁石一样的心肠”,变得十分固执,随你舌灿莲花,他就是油盐不进。威尼斯公爵立足于调解,曾一再劝告夏洛克作一些让步,“显出你的仁慈恻隐来”,希望夏洛克作出“温和的回答”,诱使夏洛克“不但愿意放弃这一种处罚,而且因为受到良心上的感动,说不定还会豁免他一部分的欠款”。而夏洛克似乎看出了这些语言的虚伪,他不愿戴这种没有任何实惠的高帽子,他要为捍卫自己的利益而辩护。夏洛克语言尖刻,反唇相讥,揭露了资产者虐待奴隶的丑行,他以富有论辩性的语言,死死抓住对资产者有利的威尼斯法令,当众宣言:“我只要照约处罚。”他强调“一个人的感情完全受着喜恶的支配,谁也做不了自己的主”。他用一连串的比喻说明自己“为什么不愿意接受三千块钱,宁愿拿一块腐烂的臭肉”。此时的夏洛克伶牙俐齿,出口成章,塞住了公爵的嘴。巴萨尼奥亦提出加倍偿还欠款的请求,夏洛克声称:“即使这六千块钱中间的每一块都可以分做六份,每一份都可以变成一块钱我也不要它。”此时此际,夏洛克认为,按照法律,自己胜券在握,因而振振有词,气壮如牛。双方剑拔弩张,使场上气氛变得极为紧张。夏洛克在双方这一轮的交锋中占尽了上风,他决心孤注一掷实施报复。夏洛克宁可不要两倍的金钱也要把安东尼奥逼上绝路,引起那些本来种族意识就很强的人的愤恚,让在场人认为其凶残自私,也使事情没有了回旋的余地。
莎翁将一个血肉丰满的夏洛克置于读者面前。剧情充分表达了夏洛克这个长期处于被歧视、被凌辱地位的犹太人对安东尼奥等基督教徒、对生意上的竞争对手的极度仇怨,他渴望进行报复,让那些不可一世的贵人俯伏在自己面前。这一番口水战,烘托了审判前的紧张气氛,预示着一场冲突的不可避免。
“戏剧性的效果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③眼看夏洛克就要达到目的了,在这时,巴萨尼奥的妻子鲍西娅假扮律师出庭。开头她似乎站在夏洛克的立场,设身处地为夏洛克着想,实际是别有用心,一步步将夏洛克引入陷阱。夏洛克到庭的目的非常明确——割肉索命,所有心智全部凝聚在“复仇”二字上,以致他对鲍西娅设下的陷阱,竟没有一点儿察觉。鲍西娅分三步来请君入瓮。
首先是“动之以情”。面对气势汹汹的夏洛克,鲍西娅假意站在夏洛克一边,承认夏洛克的这场官司虽然“打得倒也奇怪,可是按照威尼斯的法律,你的控诉是可以成立的”,她又为“慈悲”大唱颂歌,指点犹太商人夏洛克“慈悲一点”,“做一点慈悲的事”,宽恕被告,并劝夏洛克“把三倍原数的钱拿去,让我撕了这张约吧”。她明明知道夏洛克是肯定不会答应的,却偏要给夏洛克提供“台阶”,可是夏洛克却全然不知危险在逼近。
其次是“秉公执法”。当调解失败后,审案进入第二步,按照原告、被告的书面契约,遵循威尼斯的法治原则,鲍西娅明确宣布:夏洛克可以“照约处罚被告”,并强调“谁也没有权力变更既成的法律”。这又把夏洛克往陷阱边引了一大步。而此刻被仇恨冲昏头脑的夏洛克正得意忘形,无法辨别鲍西娅的虚情假意,赞叹道:“真的但尼尔再世!聪明的年轻法官啊,我真佩服你!”“不愧是法律界的中流砥柱。”竟然还说:“凭着我的灵魂起誓,谁也不能用他的口舌改变我的决心,我现在单等着执行原约。”鲍西娅还让夏洛克去请一位医生来为安东尼奥“堵伤口”,“免得流血而死”。夏洛克跃跃欲试,准备将仇恨的刀子刺向对方,却在不知不觉中钻入鲍西娅设置的“一个异邦人企图用直接或间接手段”谋害公民的圈套中,断绝了自己的一切退路。
最后是露出峥嵘。鲍西娅在充分尊重原被告契约的前提下,宣告:“那商人身上的一磅肉是你的;法庭判给你,法律许可你。”夏洛克正待动手,鲍西娅突然节外生枝,提出:原告可以按约割取被告一磅肉,但不许多割,也不许少割,而且不许流一滴血,因为契约上只写着“取一磅肉”,否则就要“抵命”,“财产充公”。夏洛克本来的目的就是要置安东尼奥于死地,而且当众申言自己要杀人,这就授人以柄,为鲍西娅判断他有谋害威尼斯公民的故意提供了依据。剧情由此急转直下。夏洛克傻眼了,惊愕之余,他还想挣扎,要求撤回原诉,表示“我愿意接受还款;照约上的数目三倍还我,放了那基督徒”,甚至“单单拿回我的本钱”。鲍西娅正是要让他“得到绝对的公道”,岂容他绝地逢生?听到鲍西娅的宣判,夏洛克这才意识到自己堕其彀中。鲍西娅并不打算就此放过他,夏洛克被加以企图谋害威尼斯公民的罪名,鲍西娅宣布依据法律,剥夺夏洛克全部财产,“财产的半数归受害的一方所有,其余的半数没入国库”,生命“悉听公爵处置”,夏洛克彻底败诉。
面对如此审判,绝望的夏洛克还能说什么,还能做什么呢?安东尼奥则当庭无罪开释,而他所欠之款要不要还,提都没人提。如果说夏洛克缺乏宽恕精神,不懂得“得饶人处且饶人”,反过来看,那些信奉基督的人又是否理解和宽容他呢?“以鲍西娅为代表的基督教文化,是绝对不能放弃基督教‘宽恕’教义而让夏洛克得到犹太宗教意义上的‘公平’的,那不仅仅意味着安东尼奥必须牺牲,更意味着基督教义文化根基的动摇以至最终瓦解与崩溃。”④安东尼奥与夏洛克的矛盾,固然源于经济利益上的冲突,但其中也掺杂有民族、宗教的矛盾。从这个方面来说,剧中的正面人物宣扬“基督教的精神”,把犹太人说成“异教徒”,反映了基督教徒与犹太教徒的矛盾,以及对犹太人的民族和宗教偏见。
戏剧冲突是喜剧赖以存在的根基。黑格尔认为:“剧中人物不是以纯然抒情的孤独的个人身份表现自己,而是若干人在一起通过性格和目的的矛盾,彼此发生一定的关系,正是这种关系形成了他们的戏剧性存在的基础。”⑤戏剧作品的矛盾冲突越是尖锐,其戏剧性则越强。通过研读《威尼斯商人》,我们能深切地体会到这一点。
注 释:
①厄尔·迈纳:《比较诗学》,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62页。
②周安华:《戏剧艺术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1页。
③谭立:《论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的生态主义文学价值》,《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8(6)。
④王进:《夏洛克:边沿的犹太英雄》,《红河学院学报》,2004(5)。
⑤黑格尔:《美学(第3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49页。
(作者单位:长江师范学院)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