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日报》的援疆重大主体报道

2011-12-29 00:00:00贺义荣布力布力.艾克热木
新闻爱好者 2011年18期


  重大主题报道宣传是党报的职责,也是党报的优势。然而,如果只是将其视为一般的宣传任务,而以老面孔示人,没有激发读者的“悦”读欲望,将无法发挥党报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的作用。
  喀什地处偏远,《喀什日报》作为当地唯一的党委机关报,目前同质媒体间的竞争压力不大,但是随着国家援疆政策的大力实施和当地各项社会性事业的快速发展,受众对新闻报道的深度与广度也提出了更高的需求。本文试析《喀什日报》一年来突出的援疆重大主题新闻的报道,以探索地市党报如何通过重大主题新闻的策划,不断提升党报的影响力和舆论引导力。
  
  强化前瞻性意识,提炼确定重大主题
  
  重大主题报道历来是党报的重头戏,传统的报道只是模式化的处理,而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要想实现重大主题报道新闻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最大化,当然离不开精心的策划。“新闻策划”是为追求最好的传播效果,对已经发生、正在发生和即将发生的社会事实进行一种全方位的谋划。①
  以点触面,形成热点。新闻策划最重要的是引导舆论,《喀什日报》以重点报道反映喀什面临的有利条件和机遇,以点触面,将社会焦点转移到援疆工作会议的报道上,让主题热起来。从2010年4月1日开始,对口支援喀什地区的山东省、广东省、上海市、深圳市主要领导相继率考察团来喀什地区进行考察、调研活动。《喀什日报》头版进行系列报道:《广东省及深圳市援喀先遣调研组来喀调研》、《深圳市援疆先遣调研组在我区考察》、《山东省对口支援考察调研组来我区调研》。并报道本地区为援疆所做的准备工作:2010年4月9日要闻版《我区各地、各部门积极做好对口援疆准备工作》、2010年4月15日要闻版《援疆项目为我区发展增添强大动力》。为2011年开始的新一轮援疆工作做前期舆论宣传准备。形成舆论强势,产生宣传效应。以此为契机,要求报社上下做到不断深化对党和政府重大决策的深刻背景、指导意义和丰富内涵的认识,以迎接新疆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新机遇的到来,全方位做好会前、会中、会后报道,抢占舆论制高点。为今后采、编稿件奠定基础。
  突出引领,抓住“龙头”。2010年5月17日至19日,令整个新疆人民翘首企盼的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自1949年以来中国首次召开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会上作出了重要的决定,即举全国之力建设新疆,设立喀什经济特区。党和国家的这一重要政策,对于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的喀什来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大机遇,也构成了《喀什日报》的重要任务和内容。报社根据宣传部的要求,坚持“一条主线”,突出“一个引领”,抓住“一个龙头”,营造“一个氛围”。运用“强化统领,三级联动”的思路,做好报道的组织和协调工作。把既定的选题细化,可操作性强,策划考虑报道范围、报道事件、报道形式和报道方法。
  除认真做好中央领导同志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宣传,为全区干部群众鼓舞斗志,指明方向外,报社还加大已设专版、专栏的密度,配发了人民日报社论《努力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原创新闻《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令喀什人民深受鼓舞》、转载新华社《手握手 心连心——新疆加强各民族团结综述》等,大规模地集中地报道会议具体内容,转载新华社的社论和专家的解读,既突出会议的主题,又及时表达政府的观点。让当地群众看到未来十年喀什发展的美好前景,增强发展信心,使全区各族干部群众充分了解会议对新疆以及喀什今后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大意义,更重要的是解读政策将会对生活和工作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带来巨大的积极作用,把思想统一到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上来。
  
  遵循贴近性原则 选准角度凸显重大主题
  
  同一般性消息与通讯相比,主题性报道属于相对复杂的采编活动,仅有好的选题,没有特色的报道会使之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选好角度与切入点,对提高重大主题新闻的宣传水平起到关键的作用。《喀什日报》从公众角度入手,贴近喀什人最为关注的战略性主题,找准党委政府所想和群众所盼之间的结合点,把导向体现在策划中,挖掘出重大主题的含金量的价值。将主题报道提升到新高度,开掘新的深度。
  尊重事实,大处着眼。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议的召开,对于喀什地区唯一的党委机关报《喀什日报》来说,援疆题材涉及的主题重大,但同时也带来了报道的难度。喀什日报社首先站在全局的高度审视新闻事件,对其进行准确的定位和判断,挖掘其显性与隐性的价值,展现在公众面前。从2010年4月26日起,《喀什日报》分期刊登深圳等对口援疆省市取得的改革发展经验,以期对喀什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借鉴、引导作用,从而促进喀什地区的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喀什日报》还转发《南方都市报》的《新一轮援疆讲究造血而非输血》一文,专家深刻解读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援助的针对性更强,更加突出市场机制作用,突出提升受援地长远发展能力,更加注意民生需求。此外,理论专版连载喀什地委宣传部阐释会议决策部署的精神,让全区人民明白所有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是靠艰苦得来的,从而树立自力更生、奋发向上的精神。
  小处着笔,贴近公众。《喀什日报》遵循新闻规律,将工作角度转化为新闻角度,深入采访,将具体的鲜活事实放在重大主题的背景下进行观照。如2010年5月27日《巴楚兴建南疆最大瓜果批发市场》一文,用生动的实例反映群众所思所想,多挖掘抓住机遇谋发展,自力更生搞开发的典型事例。如《我区各地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一文,报道麦盖提县直机关干部职工开展“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活动,学唱一首少数民族歌曲、学说十句少数民族文明用语,并配发评论《民族团结在身边》一文,强调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应与全国支援发展、繁荣发展等结合在一起,激发全区各族群众的感恩之心;2010年7月15日、16日,《喀什日报》“大开发瞭望”栏目的《新疆决定拿出几十亿元改善各族干部职工生活水平》一文,谈到了提高新疆各类人员收入问题,解决了老百姓最关心的收入分配的问题。
  
  运用差异化策略,创新形式表现重大主题
  
  对重大主题新闻的报道,党报记者容易养成定式思维和单线思维的习惯,因此它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显得过于束缚,缺乏生机与活力。《喀什日报》在援疆主题的报道中,在形式上力求突破,运用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凸显主题价值。
  开设专版专栏,发挥集束效应。要做大做强主题新闻报道,首先应在重要版面的“量”上形成宣传强势,提高当地受众的关注度和重视度。《喀什日报》自2010年3月以来,为宣传对口支援新疆工作,连续发稿,增强报道的规模效应,形成宣传报道的强势,先后开设了“援疆风采”、“援疆天地”两个专版,开设了“援疆风景线”、“情暖援疆人”、“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援疆随笔”、“援疆资讯”等专栏,实现了高速度、大容量宣传。充分发挥《喀什日报》理论专版的作用,积极营造学理论、谋发展的良好氛围。结合不同时期的要求和形势,在理论专版上编发了近百篇有深度、有价值、有影响的理论文章和《人民日报》社论、评论员文章,为各级领导干部提供了极好的学习教材,收到了统一群众思想、化解基层矛盾、促进事业发展的实效。
  多元文体形式,激发“悦”读兴趣。重大主题报道要达到引导舆论的目的,还应在形式上做文章,才能让读者想看、愿看。传统党报单一的报道形式已不受欢迎,《喀什日报》援疆主题的报道除消息、通讯主要文体外,还采用侧记、访谈、纪事、随笔、图片、副刊等多种文体和形式,增强了报纸视觉冲击力和宣传效果。深入宣传党和国家就推动新疆,特别是南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2010年3月31日“援疆风采”专版刊发《援疆医生的民族情怀》,宣传各省市援疆干部无私奉献的典型事迹;2010年5月31日“援疆视窗”栏目刊发《谁在挥就西部明珠的神来之笔》,报道各省区市人民和喀什地区各族人民携手并肩促进喀什地区发展的典型事例,阐明喀什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和兄弟省区市的大力支持;2010年6月28日《为了心中那份期盼——喀什市老城区196户居民为市第十八小学改扩建让宅基地纪事》,说出了“期盼、感激”是喀什各族人民对中央对各地援疆省区市的共同心声。
  目前,《喀什日报》维、汉文已刊发有关对口援疆方面的专题版面19个,刊发各类对口援疆方面的稿件120多篇、图片67张,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结语
  《喀什日报》一年来围绕援疆重大主题这条主线,把握好时间节点,重点宣传、统筹安排、有序推进。寻找最佳角度,将主题报道不断引向深入,提升党报的舆论引导力。
  
  注 释:
  ①裴显生:《新闻写作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69页。
  参考文献:
  1.《毛泽东与新闻工作文选》,北京:新闻出版社,1983年版,第209~210页。
  (贺义荣为喀什师范学院人文系教研室副主任,讲师;布力布力·艾克热木为喀什师范学院人文系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