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将新时期足球报告文学划分为三种审美类型:一是讴歌型,多是赞颂足球运动员的拼搏精神,也有不少作品歌颂默默奉献的足球教练;二是宣泄型,主要是宣泄中国足球屡次失败的苦闷,同时宣泄比赛胜利后的片刻欢悦;三是理性型,热情呼唤球迷始终如一支持足球事业,冷静分析足球问题和体制弊端,同时探索中国足球的出路问题。
关键词:足球 报告文学 审美类型
新时期足球题材报告文学是一朵艳丽的奇葩。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体育事业如摇篮襁褓,只在乒乓球、举重等少数项目上取得突破,其他运动项目酝酿积蓄。同时,体育题材报告文学仅涉及稀少的“金牌项目”,足球题材一片空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报告文学第三次繁荣期,在这股文学浪潮的推动下,足球报告文学也大量涌现,这一时期作品主要歌颂优秀运动员、教练员的拼搏奉献精神。随着80年代中后期问题报告文学一度成为文学主流,足球报告文学以“兵败”为诱因,表达了对足球落后水平的忧虑。90年代以后,足球报告文学笔锋愈冷,从热烈讴歌转向冷静思索,不时触及管理体制,直击足坛的黑哨、假球、赌球等丑恶现象。本文基于对中国报告文学60年发展历程的梳理,对新时期足球报告文学的文本划分为以下三种审美类型。
讴歌型:一代代足球人励志人生的精神图谱
报告文学多是赞颂足球运动员的拼搏精神。虽然历经坎坷挫折,竞技水平几十年徘徊不前,但是中国足球也曾取得一些成绩,如进入1988年汉城奥运会和2002年韩日世界杯决赛圈等。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堪称中国足球发展的黄金时期,涌现出一大批杰出优秀的运动员,如古广明、容志行、李富胜、傅玉彬、沈祥福等,他们不仅球技高超过人,更拥有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集中体现80年代顽强拼搏的时代精神。在报告文学浪潮汹涌激荡的年代,作家们纷纷将视野投向绿茵场,为这些优秀运动员描摹讴歌。有的作品歌颂球员们崇高的爱国精神,如史东亮的《“绿茵王子”今与昔——记守门员傅玉彬》,通过记叙一代门将傅玉彬的训练和比赛情况,凸显出他身上体现出的爱国情操,作品结尾写道:“他(傅玉彬)一贯主张:‘守门员的活动区域不应限制得太死,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必要时我可以打中场。’是的,这同样适合于他生活的理想,当中国足球需要他的时候,他会随时挺身而出站在国门的位置上。”①文章较为明朗地点明了人物的精神特质。有的作品歌颂运动员的拼搏精神,如傅溪鹏的《中国的“贝利”——记足球健将容志行》、翁澜前的《国脚容志行》写的是“亚洲最佳前锋”容志行,歌颂他在球场上表现出来的高尚体育道德——“志行风格”。此外,叶永烈的《“中国轰炸机”》(国脚柳海光),肖复兴的《虎将唐尧东》,罗达成的《中国足球队,我为你写诗》,傅溪鹏的《“铁头”前卫——迟尚斌》、《足球队长》等作品,都刻画出一系列技艺和品德兼备的运动员形象,展示了足球健将们顽强拼搏的精神图谱。
也有不少报告文学歌颂默默奉献的足球教练。足球教练也是值得讴歌的群体,年维泗、张宏根、苏永舜、曾雪麟、高丰文、徐根宝、戚务生、朱广沪等一批人身上,既有辉煌也有悲情,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忍辱负重、坚韧不拔的强者精神。同时还有大量在基层一线奋斗的教练员,他们身上体现出的是无私奉献的精神。报告文学时时将笔端触及这个群体,如杨匡满《挑战者——记中国青年足球队主教练高丰文》写的是带领中国队取得赫赫战功的教练员高丰文,在平凡的人物叙事中彰显出高尚的精神。对此,作者在《报告文学的选题、采访和写作》一文中指出这篇报告文学的写作目的:“高丰文是个很刻苦、有干劲、有闯劲的教练,又很谨慎。况且,高丰文就是个兢兢业业作出了贡献的人,本身并无传奇色彩。”②李玲修的《足球教练的婚姻》用乒乓球运动员李玉环日记为叙述视角,展示了李玉环的恋人——足球教练刘勇新的美好心灵和感人品德。正如评论者所说:“作品所具有的这种启示和感染力量,在于它塑造了足球教练刘勇新这样一个光辉的灵魂,一个情操高尚、性格鲜明的人物,写出了人物的丰富的生命力。刘勇新诚实正派、心地善良、品质高洁,对事业兢兢业业,对爱情忠贞不渝。在爱情上,他不仅能享用花前月下,更能经受暴风骤雨的袭击。”③的确如此,报告文学中的这些足球教练形象,都具有十分高贵的品德。
宣泄型:抛洒在绿茵场上的泪水和欢笑
宣泄型足球报告文学主要是宣泄中国足球屡次失败的苦闷。中国足球的竞技水平长期处在世界和亚洲落后位置,屡次在国际重大赛事中失败。许多报告文学作品运用纪实手法,再现失败过程,宣泄出球迷们内心无尽的苦闷。如1985年5月19日中国足球队在世界杯外围赛中意外折戟,负于弱旅中国香港队,小组未能出线,直接引发北京球迷骚乱,被称为“5·19”事件,同时引发强烈的社会反响。大量文学作品从不同角度描述这一历史事件,如刘心武的小说《5·19长镜头》就是最有名的作品之一。但是反映这一事件最为完整、围绕这一事件分析足球体制问题最为透彻、宣泄足球苦闷情绪最为深刻的还是报告文学。理由的《倾斜的足球场》是体育型问题报告文学的开山之作,对该场比赛过程作“全景式”的展示,用“小说式”的笔法描写球员在赛场上的表现和上下半场心理活动的变化,倾入厚重的笔墨写中场休息时主教练的应变,对他排兵布阵和临场指挥能力提出质疑。还写了赛后的球迷骚乱,引发读者无尽的思考。此外,《悲剧的价值——关于前国家足球队主教练曾雪麟的报告》侧重写曾雪麟“5·19”事件后的处境,记录了他遭遇人生重大挫折之后的痛苦心境,叙述了辞去主教练之后领导的亲切关怀和亲友的感情抚慰。同时作品也回顾了他的体育生涯,肯定了他和其他教练员在中国体育事业中作为接力棒、铺路石的功劳。
也有许多作品宣泄比赛胜利后的片刻欢悦。这些作品主要有下面三类:一是展露中国队获得世界杯和奥运会资格的喜悦。如中国奥林匹克足球队获得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决赛资格,有不少报告文学表达强烈的喜悦之情。章成钧的《世界,我们在向你走来——中国足球队进军汉城、罗马畅想曲》运用倒叙的手法,回顾了奥运会开赛之前中国足球队艰苦的备战历程。作品开头写道:“南朝鲜。汉城体育中心巨大的门廊上,第24届夏季奥运会吉祥物——一只取名为虎多里的小雄虎迎面而立,正拉开弯月形的虎口向路人憨态可掬地微笑着,它胸脖前挂着奥林匹克的五环会徽,头上戴着一顶朝鲜农民传统舞蹈中的纱帽,右手夸张地作出一个‘请吧’的姿势……1988年9月17日,来自世界各地的161个国家和地区的13640余名运动员、教练员,将从这里走入‘虎口’。在五星红旗导引的队伍中,人们将会看到高丰文主教练和他的列位战将。”作品赞扬了主教练高丰文强烈的事业心和严格的管理制度。金汕的《中国足球七次冲击世界杯纪实》记录了2001年中国国家足球队世界杯出线历程。二是展露中国女足辉煌战绩的喜悦。上世纪90年代中国女足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先后夺得了世界杯和奥运会的亚军,被誉为“铿锵玫瑰”。很多报告文学以此为写作题材,翟越、金汕的《女足,中国的骄傲》全面反映了中国女足的成长历程,揭示了教练员运动员艰辛征战、内心世界、欢笑泪水和家庭幸福等,同时十分完整地记录了参加三届世界杯的历程,展现出中国女足的辉煌历史。三是展露足球俱乐部获得佳绩后的喜悦。如山东鲁能队是国内十分优秀的俱乐部,许晨写了《“泰山”好汉——山东济南泰山足球队征战纪实》和《巍巍“泰山”——山东鲁能泰山足球队夺冠纪实》等系列作品,特别是后者再现了山东泰山足球队1999年获得双冠王的漫长经历,作者在前言中谈到创作感受:“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十二日,就是中国足协杯最后由鲁能泰山和大连万达决一雌雄的时刻,我与山东文化界著名‘球迷’,也是我的忘年交朋友,山师大中文系宋遂良教授前往现场观看比赛,亲眼目睹了心爱的主队——鲁能泰山顽强奋战大悲大喜最终捧杯、成就‘双冠王’大业的全过程,心中就情不自禁地涌起一种创作的冲动:身为一名山东作家,我应该拿起笔来,把这个闪光的瞬间变成永恒。宋教授也极力鼓动我完成这一历史重任。”④
理性型:残滞局面的忧思和漫漫前路的瞻望
热情呼唤球迷始终如一支持足球事业。中国球迷对足球倾注了太多的激情,但是总是胜利时引吭高歌,失败时谴责怒骂,这对足球事业发展是不利的。许多报告文学呼吁用理性的眼光审视足球,保持对足球始终如一的支持态度。如1987年10月26日中国足球队在日本东京以2∶0战胜日本队,获得奥运会小组出线权,第一次冲出亚洲。消息传来,国人情绪一度十分高涨,肖复兴的《沉浮中的国家足球队》却说道:“看中国足球,如同看小说,它不是短篇,亦不是中篇,而是长篇,要耐着性子,而且必有起伏跌宕,多灾多难,千万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今日本一役,只是其中一个章节而已。10月27日去机场欢迎会上,主教练高丰文说:这是几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没有‘5·19’,就没有今天的‘10·26’。前主教练年维泗讲:我希望大家别因为这一胜利火热起来,中国足球需要冷静,需要理解。不在其中,谁解其味?我突然想起一年多前年维泗对我讲过的话:中国足球输球的日子还在后面呢!如果下一段中国队再不是赢球而是失利,人们还会像如今一样对待他们吗?富有戏剧性的对比是10月27日深夜,中国足球队受到前所未有的热烈欢迎。而就在这同一日下午,中国男排偏巧回不逢时也归来,机场上却未有几个人欢迎,显得异常冷清,因为他们输了球。这强烈反差真是令人意味深长。啊,足球,你似球非球!”⑤呼吁做理性球迷,在胜利和失利时都要一如既往支持中国足球。
有的作品冷静分析足球问题和体制弊端。一是冷笔直击足坛的丑恶现象。中国足坛充斥着黑哨、假球、赌球等严重问题。新华社记者杨明的《黑哨——足坛扫黑调查手记》、方益波的《黑哨调查》、严东的《中国赌球狂潮——一个足球记者调查手记》、宣鲜的《中国球迷潮》等都再现了这些问题。二是深深思索足球体制问题。中国足球存在诸多体制问题,如没有实施主教练负责制、行政干预过多等。而足球管理的官员将失败归咎于教练的水平,走马灯似的换教练,造成恶性循环。如“大锅饭”困扰着中国足球发展,推行足球的职业化,依靠职业足球提高足球水平是必由出路。如只抓球员的身体速度技术,忽视了文化水平的提高,教练又大多在退役的运动员中选拔,使整个文化水平在低标准上徘徊。对此,报告文学提出对落后管理体制的忧思,如章成钧的《中国足球沉浮录》是我国第一部全景式记述中国足球队30多年历程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追述中国足球的渊源,对当时的足球体制进行强烈的反思。
很多报告文学思索中国足球的出路。1994年上海申花足球俱乐部正式成立,开启了中国足球职业化之路,许多作品以此为契机,对中国足球的发展出路提出探索,《敢问路在何方——关于中国足球的对话》指出:“其实有各种议论应属正常,在整个变革过程中必然会出现阵痛。可以说申花足球俱乐部作为体育界的突破口先行了一步,对中国足球界多年不变的旧体制是一次冲击和改革。但是这样的冲击和改革能否带来成效,我这个外行球迷心中却不乐观。”⑥金汕的《中国足球之谜》,从足球运动的热点出发,超越题材本身对中国体育的发展进行了多元化思考,认为中国足球要想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就必须突破沉重的文化束缚和思维定式,建立一种适应开放形势的足球体系。
注 释:
①崔大林:《虎踞足坛 辽宁足球现役精英》,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2页。
②张德明:《报告文学创作谈》,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159页。
③杜若:《道德与诗意的光辉》,《长春》,1986(6)。
④许晨:《巍巍“泰山”——山东鲁能泰山足球队夺冠纪实》,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6页。
⑤肖复兴:《多梦时节 肖复兴报告文学选》,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279~280页。
⑥周嘉俊、张伟:《敢问路在何方——关于中国足球的对话》,《文汇报》,1994年2月28日。
(作者为咸宁学院人文学院讲师)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