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党报对重大突发国际事件的议程设置

2011-12-29 00:00:00许祚徐田娣马凯
新闻爱好者 2011年18期


  2011年3月11日,日本位于宫城县以东的太平洋海域发生9.0级大地震,当日累计发生余震64次。伴随地震而来的是强烈的海啸以及随后发生的核电站泄漏事故,全世界的焦点一瞬间聚集到了日本,由于日本与我国地缘上的接近性,再加上地震本身破坏力之大,我国人民对本次大地震也是高度关注,大地震的相关报道也被推到了舆论前台。
  
  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议程设置理论。议程设置理论是大众媒介的功能之一,其最初的思想可以追溯至1922年李普曼在《舆论学》一书中的观点。李普曼认为,一方面个人对现实的了解相当有限,他们严重依赖大众传媒;另一方面,传媒提供的现实叙述带有某种歪曲。①《新闻学大辞典》对议程设置理论的解释是:“由马尔科姆·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于1972年提出,核心观点是:大众传播媒介在一定阶段内对某个事件和社会问题的突出报道,会引起公众的普遍关心和重视,进而成为社会舆论讨论的中心议题。”②
  方法与步骤。媒体选择。《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党报,作为一张权威、严肃的报纸,凭借其高素质的采编力量,任何时候都能对新闻事件作出迅速、有效的反应。及时、准确而有深度地报道国内外重大事件已成为《人民日报》的特色之一,这也为《人民日报》赢得了大量国内外读者的信赖。
  时间段选择。本研究选取《人民日报》从2011年3月12日到3月21日10天对日本大地震及次生灾害的报道为研究对象,这10天涵盖了从地震发生到核泄漏危机的全过程,报道分布集中。3月21日后随着多国部队空袭利比亚,《人民日报》对重大突发国际事件的关注重点又随之发生了转移,故此后的报道不在研究的范围之内。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性分析。以《人民日报》对日本地震及其次生灾害的报道内容为基础,分析其报道数量、版面分布、报道内容等体现议题重要性的要素,从而对《人民日报》在此次突发国际事件议题的设置上做定性分析。
  
  《人民日报》在日本大地震报道中议程设置的体现
  
  报道数量上。3月12日,《人民日报》首次报道了日本地震的消息,位置在头版,并用了当日3版要闻版的上半版面进行报道,报道内容为《特大海啸袭击日本》、《外交部发言人表示中国愿向日本派遣救援队和医疗队》、《中国在日游客暂无伤亡报告》、《国土资源部要求做好地质灾害防范》以及新闻资料《逆断层型地震》,并配发了海啸的新闻图片。由此可以看出,在日本特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人民日报》通过不同角度对此次日本特大地震进行了报道,让公众了解了日本特大地震是什么。另外,在日游客情况的报道打消了公众的疑虑,对稳定在日游客亲属的心理起到积极的作用。
  这10天里,《人民日报》对于日本大地震的报道整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2日至14日为报道的起步期,每天报道数量在5篇左右。15日至18日为报道的高峰期,每天的报道数量均在10篇以上,其中17日、18日两天的报道均有14篇。19日至21日为报道的退潮期,每天报道数量在5篇以下。在数量上,《人民日报》对此次日本特大地震的报道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说明日本特大地震的议题比较重要。
  版面分布上。在震后10天共计72篇的相关报道中,有6篇报道占据了版面头条的位置,其中3月19日在头版头条的位置刊登了《前往日本驻华使馆吊唁“3·11”地震遇难者 胡锦涛祝愿日本人民早日重建家园》的消息,既体现了《人民日报》作为党报其首要任务就是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特点,同时头版头条的位置也能引起受众充分的注意。此次《人民日报》对日本大地震的报道集中在3版要闻版上和21版国际版上,在3版10天里共有43篇报道,占报道总量的59.7%。特别是3月17日3版除了左下角的3条消息外,整版对日本大地震做了多角度报道。把此次日本特大地震灾害的报道放在要闻版,能够引起受众注意,为受众设置了议程。同时《人民日报》在要闻版与国际版之间实现了很好的报道联动,使相关的报道在要闻版与国际新闻版既有各自的分工,又有相互的呼应。《人民日报》的21版报道了其他国家对于此次地震的反应与态度,可以看出日本特大地震的影响持续发酵,为受众直观地展示了这次灾害的影响程度。
  报道内容上。新闻媒体通过对某个议题报道数量的控制,来彰显该议题在诸多议题中的重要性。同样在议题内部,也可以通过控制报道议题的某些内容、忽略某些内容来控制读者该关注什么。《人民日报》除了对日本地震后相关救灾情况的进展做详细报道外,报道还呈现本土化趋势。突发国际新闻对于我国的读者来说,除了关注事件本身,就是关心事件带来的那些与自身相关的新闻。这些本土化的报道包括我国民众因担心日本地震引发的核泄漏对食盐造成污染而导致的“抢盐事件”、各地核辐射监测情况、防辐射常识普及等。3月18日《人民日报》4版“求证”栏目以《盲目购买食盐,没必要》为题,探求民众盲目抢购食盐的真相,对“海水受到污染,今后生产的食盐不安全,不能食用”的传言进行辟谣,引导受众的理性。这种本地化的报道由于巧妙地运用了与受众心理上的接近性,从而易引起受众的共鸣。它体现了《人民日报》在重大突发国际事件过后,并没有仅仅关注事件本身,而是更关注事件对我国普通百姓生活的影响,以人为本,贴近受众。
  从《人民日报》对日本特大地震的报道看议程设置的功能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越来越依靠大众传媒对信息进行筛选和传播。通过设置议程,新闻媒体常常把受众的注意力导向某些特定的问题或现象。重大突发事件往往具有普遍性、突发性、破坏性和牵连性等特点,这一过程中的媒介议程设置具有关联性、复杂性和深入性等特点。研究议程设置,对我们深入理解媒介的舆论导向,进而做好对重大突发国际事件的报道具有重要的意义。
  议程设置影响公众话题。调查表明,公众对当前重要问题的判断,与大众传媒反复报道和强调的问题之间,存在一种高度的对应关系。即大众传媒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意识中,传媒强调得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也就越高。在日本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我们关注地震及其次生灾害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议程设置引导公众情绪。重大突发国际新闻对事件所在地区有重大影响,有的事件的影响甚至远远超出本地区,此时公众的情绪受媒体的影响很大,媒体的正确引导可以稳定公众情绪。《人民日报》先后在3月15日和3月21日发表来论《危难时刻人类需要互相温暖》、《真诚互助的亚洲情缘》,引导民众在灾难的悲痛中去关注幸存者,为灾区奉献出更多的关怀与帮助。《人民日报》准确介绍日本大地震的灾情并且详细报道核辐射的波及范围,用科学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社会上的不安情绪,并且发表评论,如在3月18日的“文化博客”专栏发表本报记者稿件《面对传言 保持理性》,号召民众在灾难面前保持清醒和理性的态度。
  议程设置有利于塑造国家形象。在重大突发国际事件面前,媒体及时报道国家领导人对事件发生国的慰问、我国政府对灾难发生国的援助等,对塑造国家形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民日报》的报道很好地维护了国家形象,报道内容除了对灾情的介绍外,更多集中在我国政府采取的应对措施上。从3月12日地震发生后的第一天起,每一天都有关于中国向日派遣的救援队、医疗队或派发救灾物资的相关报道。我国大使、中日红十字会、外交部发言人等都作为报道主体出现,报道呈现出我国各种机构都积极对日本大地震做出反应的态势,中方提供各种紧急援助的消息也屡屡展现。《人民日报》履行了其“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的职责,让我们在日本大地震的灾后救援行动中看到了一个有责任感的中国政府的形象。
  
  注 释:
  ①李普曼著,阎克文等译:《公众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②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著,郭镇之、徐培喜译:《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文学院)
  编校: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