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莱文认为:“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成员间互相帮助,共同学习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那么,怎样才能使体育课中的合作学习有效呢?
一、构建合作学习的平台
合作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学习形式,更重要的是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教学中的社会交往,民主平等、共同参与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在学生的认识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影响,教学中的教师没有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实现合作交往的机会,没有将人际关系、合作与竞争作为推动学生学习、认识发展的重要动力,没有为学生构建一个合作学习的平台。倡导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积极参与、平等参与的机会,通过合作交往,从学生与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实现主客体的转变而有效地促进自身的发展。
体育教学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体育教学方法的特殊性。体育课堂的教学是活动的,其组织教学、讲解示范、队伍调动、学生活动等组织复杂多样,这是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体育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和优势。在体育教学中,随着学习内容的变化,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将随之变化,师生的关系、位置、角色都发生了变化,所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机会充满体育课堂教学的每个角落,体育教师应该善于利用体育教学的组织方法,创造和利用合作的机会,不失时机地教育和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激励,因为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和相互合作,才是现代人才应具备的素质。体育教学中对技术、技能的方法,学生只有靠实践、体验、练习才能掌握。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需要别人的帮助和支持,反过来又可以帮助和支持别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合理地分组,为合作学习创造条件。
二、引导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
合作学习的核心问题是合作学习的实效性问题,要避免课堂教学中那种仅仅是形式上的合作学习,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为实施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比较好的形式,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应将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与个别辅导有机结合,做到适时、恰当、准确。下面介绍几种分组方法仅供参考。
1.按照异质、同质相结合的原则,将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每组的成员控制在8~10人,按性别、兴趣、能力、性格等主要方面合理、有效地搭配,保证组内各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有利于小组之间展开合理、公平的竞争。
2.改变以往队伍站队形式,变为学生易于接受的、备受学生欢迎的生活化、艺术性的站队形式,如站成方形、半圆形、星星队形、U形组合等。这样的站队形式,不仅可以缩短师生间、学生间的空间距离,便于师生间、生生间进行交流,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学习空间是开放的,小组成员可以最大限度地展示自我、表现自我,得到满足的情感体验。
3.合作学习的任务、目的、要求应有一定的难度、挑战性和时效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潜能。
4.合作学习的基础是每个小组成员的自主性学习质量,要想保证合作学习的质量和效果,每个成员就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为自己确定具体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且能够主动地向自己的目标挺进。
5.适时引进竞争机制及激励性评价,使小组间通过竞争共同得到提高,与此同时,应使个人及小组群体分享成功的快乐,以调动和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时刻要变换自己的身份,时而是一个促进者,时而是一个合作者,时而是一个帮助者,时而是一个激励者。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采取的都应是一种友好的、建设性的态度和行为,既不能过多地干预学生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又不能对学生的困难和疑问袖手旁观。这是一个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教师所应必备的素质。
三、引导合作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1.教学目标不明
在合作学习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学生对合作学习的目标不明确,探究的问题没有价值。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由于目标不明确,个体与群体没有很好的配合,合作探究的问题价值不高甚至没有价值,使得合作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
2.学生饥饱不均
这种饥饱不均的现象,也是合作学习经常遇到的现象,这种现象主要是由分组不当引起的,少数学生不乐意与人合作,缺乏兴趣,而在小组成员内,优秀的学生一下子完成了任务,剩下的时间里,自己玩自己的,甚至还干扰别人的合作学习,出现了吃不饱的现象;而有的学生感觉问题太难,自己根本“吃不下”,索性去玩,不愿合作。
3.组织形式主义
在合作学习中,大家经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或者学生提出一个看法,教师让学生分成小组展开讨论,学生马上热烈讨论,1~2分钟后,教师让学生回答讨论的结果,然后教师拍板定音。这种合作是一种形式主义的合作,其真正意义并没有达到。
总之,合作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有效的合作学习,要能够有效地挖掘学生的发展潜力。教师只有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时刻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根主线,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活力。
(责编钟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