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读演演,带入情境
通过设疑激趣、直观激趣、情境激趣等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始终被一种愉悦的特殊氛围所陶冶,并由此而产生一种积极情绪,思维的闸门就会情不自禁地打开。例如:教学应用题“小朋友排队做操,小兰的前面有5人,后面有4人,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做操?”,一年级学生很容易列式:5+4=9(人),教师这时不要急于评价,而是安排一次实际演示,一个小朋友扮演小兰,她前边有5个同学,后边有4个同学,学生马上能看出一共有10个小朋友,老师抓住时机问:“为什么你们计算只有9人呢?”学生的思维开始活跃,就能说出没有加上“小兰这一个人”。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身临其境,积极思维后头脑中清晰地留下“排队”这一动态表象。
二、想想说说,设疑激趣
1.设计发散式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灵活与否和学生的发散思维水平密切相连,在教学中必须适时并且经常性地设计发散式问题,努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数学上可供设计问题的内容比比皆是。在进行概念、法则、公式教学时,要就同一概念、法则、公式提出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应用。如:在学习了“乘法的意义”后,教师提出问题:用语言叙述“7×4”。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同时强调想法越多越好。开始时,学生比较拘谨,反应较为一般,如说“7乘4积是多少?”“4个7连加的和是多少?”后来随着学生的互相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渐灵活起来,如说:“一个因数是7,另一个因数是4,积是多少?”“7的4倍是多少?”等,思维的方向和观察的角度也有了变化。
2.设计互逆式问题,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是相对于习惯思维的另一种思维形式,在看到一种现象后,经常想到它的反面。科学中的发明创造、公式定律的认识发现,往往是逆推而获得的。所以,要衡量一个学生创造品质的高低,还应看这个学生可逆性思维的程度如何。当一个学生既有顺向思维又有逆向思维时,那么他看问题会更全面、更深刻。如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可提出互逆式问题:“二(1)班有男生20名,女生25名,一共有多少名学生?”“二(1)班一共有45名学生,其中有20名男生,女生有多少名?女生比男生多几名?男生比女生少几名?”“二(1)班有20名男生,女生比男生多5人,女生有几名?”等等。这样,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也就会不断得到提高,学生通过顺逆思维的双重训练会变得更聪明、更有智慧。
3.设计展望式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思维能力
创造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一部分,根据这一规律,依据教学内容和课型的不同精心设计展望式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一单元时,学生已形成一定的表象,可让学生在这些图形的基础上,大胆地想象、拼摆,组成不同的图形,如表、自行车、机器人等。学生的上述反映,既是典型的创造想象过程,也是典型的艺术创造过程,两者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提供了创造性产品。
三、做做练练,开拓思维
集中训练即围绕一个项目组织训练,引导学生对以往的学习内容从某一思路上归纳整理。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设想,敢于标新立异,培养学生的解题技巧。如在小学四年级学习了简便计算后,可设计再现性、发现性、创造性三种不同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次:填空。
A+B=B+□
A+B+C=A+(□+□)
(28+16)×4=□×□+□×□
35×9+15×9=(□+□)×□
第二层次:计算下面各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1.386-298=386-300+2=88
2.48×125=6×8×125=6×(8×125)=6×1000=6000
3.72×238+238×28=238×(72+28)=238×100=23800
(通过运用运算定律和性质进行简便计算,培养学生整体观察认真审题的习惯,提高了学生简便计算的能力。)
第三层次:简算48×25,你能想出几种解法?
学生的解法有以下几种:
1.48×25=6×8×25=6×(8×25)=6×200=1200
2.48×25=(40+8)×25=40×25+8×25=1000+200=1200
3.48×25=48×(100÷4)=48×100÷4=4800÷4=1200
(一题多解,让学生在“变中思维”,克服思维定式对思维的干扰,促使学生沿着不同的思路,寻找解题的途径和方法,提高了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
这样,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探索、发现和揭示题中的隐蔽关系,巧妙地运用有关定律、性质进行简算,既可以提高解题的灵活性,又可以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实现思维的广阔。
四、议议辩辩,自省自悟
教师要善于以“错误案例”催开学生的创造之花,对学生解决问题中的错例,教师不要马上给予否定评价,要以点拨为主,采取激励、暗示、提醒等方式,促使学生继续思维,引发学生思考,把改进的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相互议一议、辩一辩,这样学生在辩中悟理、在思维摩擦中自省自悟,这些思维的“黑匣子”正是学生打开创造大门的金钥匙。
(责编钟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