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袁晓萍所执教的“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认识”这一课,让我受益匪浅。现把本课中的两个片段整理出来,与大家共享。
片段一:
师:现在你看到的一组线是一组……
生:平行线。
师:如果让你再画上两条直线,和这两条线相交的话,可以画出怎样的四边形?
在大部分学生已经创造了一部分四边形后,教师巡视课堂。
师:轻轻地把你创造四边形的过程,跟你同桌说一说。
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进行师生交流。
师:你看懂了几号四边形?
根据学生作品中所添加的两条线与原有两条平行线不同的位置关系,学生作品中出现了大小不一的梯形。袁老师指出只要把图形中的一条边向左或右推一推,就可以得到另一个图形。
按学生作品中的类型,依次把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普通四边形贴在黑板上。
师:找一找上面图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根据不同点给它们分类。
用四个圆圈表示出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普通四边形之间的相互关系。
片段二:
师:想象一下,把一条直线放到点上,你可以看到什么?
学生自由想象。
师:指名一学生上前演示:把一把直尺平行上下边横放中间。
师:你可以得到几个平行四边形?
生:3个,上下各一个,还有最大的一个。
师:还可以怎么放?
指名另一学生上前演示:把直尺斜放。
师:现在你看到了什么?
生:梯形
教师用夸张的语气说:见证奇迹的时刻!
教师演示:把直尺平放中心、斜放、对角线放、斜放、竖直放,再斜放。
让学生观看到不同的放法得到不同的图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梯形、直角梯形、梯形。
学生看得十分的专注,不同的放法得到不同的图形,带给了学生震撼的效果,特别是当出现了一些位置不同、形状扁平的梯形时,学生牢牢抓住了梯形的特征。
师小结:所有的图形在运动中都会变化,相信在日后的生活中,同学们能用变化的眼光看世界。
思考:
1.凸显图形之间的相互联系
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已经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获得了初级的概念,这使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停留在多种属性中间。平行四边形又与梯形有着密切的联系,怎样帮助学生认识到平行四边形与梯形之间的共同本质属性,袁老师在第一片段中给出了精心的展示。在9组平行线中再画两条线段,不管怎么样,画出来的不是平行四边形,就是梯形,因为它们的共同属性是有一对平行线,已经清晰地体现在图中;再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分类等思维活动,也就变得顺理成章。
2.动态的手法指导教学
从直观描摹到想象构造,动态操作更丰富了图形素材。如在片段一中,在一组平行线上画两条直线与这组平行线相交,你能围出几种不同的四边形。学生拥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进行思考构建,所创造的图形尽管大小不一,样子不同,但都有着共同的特征,至少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根据一组对边平行与两组对边平行,帮助学生把新建立起的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概念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从分散学习到整体认知,动态联系构建了更完整的认知结构。袁老师的这节课从动态联系的角度出发,牢牢抓住两种图形的内在联系,用动态的手法指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互相平行”和梯形“一组对边平行”的概念的本质属性。
3.运动的观点促进学生的概念建构
①重视操作,引导学生在运动变化中创造丰富的动态素材。袁老师在课中组织学生进行多次动手操作,大部分课堂中所采用的图形都是学生自己动手创造出来的素材。有一些学生创造的素材大小不一,袁老师又本着运动的观点,让学生想象把图形一边向左或右推一推,通过运动,使学生认识这些图形其实是同一类的,从而建立起新的概念。②重视思考,引导学生在运动变化中思考相关的静态规律。在片段二中,袁老师把这个简单练习的内涵挖掘到极致,通过线段的运动变化角度,把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都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对一些扁平的、方向不一的梯形的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概念的本质属性,有利于学生构建立体的认知结构。
整节课听下来,让我体会最深的是,在几何图形的概念教学中,不仅仅要教清一个个几何图形的特征属性,更重要的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带着联系的观点,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用动态的手法,引导学生从运动变化的眼光来构建图形知识网络,从而减少学生的学习困难,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学习质量。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