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011-12-29 00:00:00杜丽伟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1年6期


  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实现这个理念必须深化课堂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笔者做了以下的探究:
  一、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数学教学情境
  有人就情境做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如果让你咽下一勺盐,无论如何你都难以咽下。但如果把一勺盐放人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会在享用佳肴时不知不觉将一勺盐全部吸收。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融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中,才能显出活力和美感。同理,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应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生活背景,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还原知识的形成和应用的生动场景,从而使定性的知识呈现灵动的状态,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促使学生学好数学。例如,在教学“比与生活”时,笔者拿出一瓶学生们常喝的早餐奶,问学生:“这种早餐奶,奶与纯净水的比是6∶4,请学生们讨论一下‘6∶4’说明了什么?”学生们的兴趣被激发起来,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发掘数学之美,陶冶思想情操
  美育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数学中的审美教育同文学艺术一样,具有潜在的思想教育功能。不过,数学美是美的高级形式,对于受阅历、知识和审美能力局限的青少年来说,不可能像感受文学艺术那样轻易地体会和意识到。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美学修养,认真钻研教材,深入发掘和精心提炼教材中蕴含的美育因素,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优美、愉快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引导学生按照美的规律去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审美意识。例如,向学生介绍数学在祖国现代化建设和最新科学技术中的广泛应用,既激励了他们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也美化了学生的心灵;向学生介绍我国数学发展的历史,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的杰出成就和现代数学家对数学发展的巨大贡献,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对他们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又如,数学美的严谨性可以培养学生言必有据,一丝不苟,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高尚品德;寻觅数学结论完美和解题方法最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标新立异、勇于探索、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坚强意志。
  三、选用教学方式,注重数学化过程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必须使学生有机会真正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学习,合作交流,用数学的方法和方式解决问题,并在亲历数学化的过程中有属于自己的体验。
  传统教学注重若干个结论,现代教学取其过程。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个道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所以教师应该努力调动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学生去说、去问。教师除了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去看、去想之外,还要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语言积累,让学生大胆地去说、去问;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从熟悉的语言环境中提炼出对数学模型的认识,通过学生的口头语言,加深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例如: 在教学《比例尺》中,我问:“你能把一个长50米,宽30米的篮球场同样大小的画在纸上吗?”学生面面相觑,小声议论着。有的在思索,有的边摇头边说:“篮球场太大,纸这么小,画不下……”这时,我说:生活中我们见到的地图是怎样的?很多学生马上意识到什么,露出了微笑。于是他们在我没进行任何讲解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学过的比的知识,把球场的长和宽缩小若干倍,又借助生活中的相关经验画了起来,很快就有学生画好了——“比例尺”的概念也自然生成。
  四、吃透教材、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