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中巧用意外收

2011-12-29 00:00:00叶松英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1年6期


  新课改后,教师更注重课堂中的生成,上课前除了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外,还要好好地把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偏离预设的教案。如何正确对待课堂中生成,把握现成的教学资源,成了教师探索的课题。
  一、由两个“课堂中的意外”引出的思考
  教学片断:不应回避的“脱口而出”
  (教师在让学生动手操作,认识了单位“1”,初步感知分数的意义后,引导学生归纳分数的意义)
  师:究竟什么是分数?
  生1(脱口而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
  师(愣了一下,有点不知所措,赶紧将问题暂时回抛给学生):你说得真好。其他同学可以在小组里面商量一下。
  生2:把一样东西平均分成一份或几份,取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
  师:谁还有不同的说法,请说说。
  生3:把单位“1”平均分成一份或几份,取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
  师:说得真棒!像这样的一份或几份,我们可以说成若干份。(板书)
  ……
  课后,教师反思:“我一开始没想到学生会直接说出来,本打算让他们小组讨论后再进行交流的,结果却没有明确,其实是照着话重复而已,失去了讨论的价值,讨论之后学生反而出现不准确的表述。”
  二、重视课堂中的生成
  (一)顺水推舟——学生提前了解或者掌握了新课内容而产生的意外
  教学片断:真诚接纳课堂中的意外(特级教师:徐斌)
  师:几个几相加,我们可以用加法计算,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来计算。
  生(脱口而出):乘法!
  师(有些惊讶):你们怎么知道的?
  生1:学习材料上。
  生2:文具盒上。
  生3:父母告诉的。
  ……
  也许在听课教师的眼中这是一个随机的教学意外,但是在课堂教师心中,也许这是一个已经预设好的问题,而不是课堂教学中的意外。课堂上教师准确地把握学生出现的意外,并根据情况,顺势放手让学生自主发挥,处理不露痕迹,体现了预设和生成的统一,教学的机智。
  (二)峰回路转——学生对知识的模糊理解而造成的错误意外(失误)
  教学片断:不可忽视的“嘀咕”
  “一张纸是长方形,不是长方体。”
  “我觉得是长方体。”
  “不是长方体。”
  “是长方体。”
  ……
  课刚开始,教室里已经为“一张纸是不是长方体”吵得不可开交了。教师心里可急了:“才刚开始上课啊,再这样讨论下去,这节课还上不上了?”但一时又找不到充分的理由,正当一筹莫展时,隐约听到下面有两个学生在小声嘀咕:“一张纸那么薄,怎么会是长方体呢?如果是长方体,就应该有厚度。”“谁说纸没有厚度,它只不过很薄很薄,我也觉得它是长方体。”刚才持反对意见的学生露出了疑惑的神色:“放多了当然会厚起来,但一张就不是。”“如果一张没有厚度,两张也没有厚度,三张也没有,那放无数张都没有厚度了。”正方观点一出,马上有人叫好。反方这才不得不败下阵来。学生之所以会小声嘀咕,源于自己的某些模糊的想法,不敢大声地表露。这时教师不应该置学生的想法于不顾,应稍作停留,也许学生漫不经心的一句话会给课堂带来“峰回路转”的精彩。教师要留心观察学生的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语,给学生一个发挥的空间,他们灵感的闪现会给课堂带来意外的惊喜。
  (三)耐心倾听——因个体差异而使对话造成的“卡壳”
  学生的心声需要耐心倾听,教师的评价更要注意技巧。
  教学片断:需要鼓励的“瞎蒙”
  教师教学“9+7=”时提问:“你们会计算吗?谁愿意说说自己的想法?”问题一提出,课堂顿时热闹起来,学生都迫切希望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说出几种常见的方法后,教师请一个学生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他答道:“我是蒙的!”话音一落,学生们哄堂大笑,有的学生甚至嚷开了:“真没用,只知道瞎蒙。”那个学生满脸通红。他的回答是教师始料未及的,听到全班叽叽喳喳的议论声,望着那个学生羞愧的表情,教师调整情绪,微笑着大声说:“蒙都让你蒙对了,真了不起!如果再动动脑,你会不会想出更多的计算方法呢?”课堂上顿时鸦雀无声,那个脸涨得通红的学生也慢慢地抬起头来。见此情景,教师会心一笑,继续提问:“谁还有不同的想法?请说说。”课堂上又活跃起来了。学生停下几秒、几分,听听老师的心声,学生或许能从一句简单的话语中感受到学生那份可贵的想法。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之后,教师的数学教育必将走向一个更为开阔的高原,数学课堂亦将走向一个更加开放、流动不居、富理智挑战的崭新历程。
  (责编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