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播撒“德育”阳光

2011-12-29 00:00:00周国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1年6期


  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数学本身的学科特点决定其蕴涵着丰富的德育素材,数学思想方法的挖掘、提炼和概括,对形成学生正直、诚实,不轻率盲从的道德品质,形成追求真理,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肃认真的生活态度,都有积极作用。但是如果脱离数学科的特点进行空泛的说教,也会大大地影响教学实效。因此,数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如果能够将教书和育人进行有机结合,寓思想教育于智育之中,教学必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在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的内容并不明显,这就需要我们数学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思想教育因素,把思想教育贯穿于知识的学习之中。比如:在学习“圆的认识”时,可以向学生展示资料:我国古代科学家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个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人,这比西方国家早几百年。介绍这些可以强烈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教学“年、月、日”时,可以要求学生说说纪念意义的日子分别是几月几日。如:中国共产党的生日、教师节、劳动节、青年节等,可以让学生通过查资料,了解各个节日的来历,知道每一个节日都有其特殊的意义和纪念价值。这样,使学生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编入的版块“你知道吗?”中,有很多涉及数学家、数学发现、数学方法的内容。如:《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数学专著,是算经十书中最重要的一种。它是世界上最早最详细记载负数概念和运算法则的一部专著。这些内容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素材。数学教师应当结合教材适当介绍我国历代数学家的光辉业绩,以及我国古代数学在世界数学发展史中所占的重要位置,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其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远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二、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小学数学内容中普遍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如:分与合、加与减、乘与除、曲与直、方与圆、正与负……这些都是两个对立统一的概念。教学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努力寻找其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让数学知识本身折射出应有的震撼人心的魅力。如:乘法与除法在学生心目中天生是对立的。因为从接触乘法与除法开始,乘法总是越乘越大,除法总是越除越小。在研究乘法与除法的相互关系时,学生根本不会辨证地看问题,而是更加坚定地认为乘法与除法是一对逆运算。当进行小数乘除计算教学时,就为渗透对立统一观点提供了极好的时机。我对一些小数乘法与小数除法口算进行相比较,让学生发现,乘法不一定越乘越大,除法也不一定越除越小。接着,启发学生进一步观察,进行分类归纳,找出规律。学生原来对立地看待乘法与除法的观点发生了变化,教师因势利导,通过让学生计算3×0.1与3÷10;4×100与ngYJlXCCNniV0z3+VqC4pw==4÷0.01;5÷0.1与5×10……使学生初步领悟乘法与除法可以从对立走向统一。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学到的不仅是计算方法,而且还有辨证的观念。
 ngYJlXCCNniV0z3+VqC4pw== 三、加强数学的审美教育
  数学中存在着美学因素,数学内容的数之美、形之美和式之美,常表现出简单性、对称性、和谐性、奇异性等外化形式,而这些形式正是构成美的因素和形式。教学中,我们可以从数学美的高度审视数学,挖掘数学中的美学素材,展现数学美的本质,欣赏数学美的艺术,享受数学美给大家带来的欢愉。通过对学生进行数学审美教育,一方面可以渗透现代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有机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例如教学“圆的知识”时,我告诉大家:圆就是把无数个零散的点,有秩序地、对称地、和谐地、按统一的规则(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排列而成的封闭图形。它是平面图形中最完美的图形,它的完美不仅在于它的完全对称性(轴对称、中心对称),而且在于它体现着一种伟大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圆就像一个和美的大家庭,圆上的每一个点就像这个大家庭中的成员,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作用,同时也严格遵循着集体的纪律。由此,我就启迪学生:你们每个人就像圆上的一个个点,在班级这个大家庭中拥有着自己的一席之地,而且也都在为这个大家庭努力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因此集体的荣誉是和大家的努力分不开的,若个人不遵守集体的纪律,不受纪律的任何约束,那么就像不在圆上的点一样,不属于这个圆,而游离于集体之外,也就得不到集体的温暖。这样形象生动的语言将使集体主义教育自然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田。
  所有这些数学美的内容,我们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去认识和发现,这样可以让学生不再认为数学只是一些枯燥的公式和图形,而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美,既给视觉以冲击,又给心灵以滋养。
  (责编钟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