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上好课,必须备好课。有效教学的根基在于有效备课。有效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同时也是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促进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
那么,如何做到有效备课呢?下面就简单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一、学习“标准”,把握依据
在新课程改革中,语文进行教学的依据是《语文课程标准》。学习课程标准,把握其本质特征,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更好地指导课堂教学,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前,我认真读懂《语文课程标准》,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做到心中有数,在备课时才能有据可依,明确方向。
二、解读文本,钻研教材
每教学新的课文,基本分五步进行:第一步初读课文,疏通文字,掌握主要内容;第二步逐节细读,理解内容,抓好重点词句;第三步理清思路和谋篇布局;第四步统观全文,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第五步结合实际,确定重、难点和“双基”。如在教学《草原》时,我反复诵读文本,感悟草原的诗情画意。对草原风光的描写,由“空气”的“清鲜”、“天空”的“明朗”,到天底下“千里一碧”,情景交融;小丘色彩的明丽和线条柔美是重点描写,洋溢着诗情画意;抒发置身此种“境界”中所生感情的几个句子,巧用拟人和比喻,既新奇又贴切。这就为引领学生品读感悟课文创造了条件。
另外,钻研教材时,我喜欢和同事探讨。同事间的研讨很有作用,有时会使我豁然开朗,自己久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往往会被别人的一句话点破。在集体备课《少年闰土》时,对怎样让学生很好地理解句子“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进行讨论时,我是主讲,一时想不出用什么方法。几个同事就帮我出点子,可用对比的方法学习,拿闰土和“我”作对比:闰土生活在海边见多识广,而“我”和“往常的朋友”是“少爷”,整天生活在大院里,不能广泛地接触大自然,像井底之蛙,眼界狭窄。上课时,我按此法进行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灵活选择教法,传授多样学法
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我在备课时,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本校条件、个人特长,灵活地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从而更好地突出重点、攻破难点,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我在备课时根据备课的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教给学生合适的多样化的学习方法。如在备《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一课时,我先教学“春天”这个部分,按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边读边想,主要写了什么景物;2.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和词语,交流汇报;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接着,我要求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学习后面的内容,使他们由“学会”变“会学”,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四、研读参考资料,拓宽备课空间
为了完善教案预设,教师除了看教学参考和备课资料外,还要依靠网络和书刊,它们给我们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可以在资料中参照比较,寻找他人亮点为我所用。如在教学《七步诗》时,课前我大量查阅资料,知道《七步诗》的由来,其中“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句名句,不仅是曹植所写用,也被他人所用。“皖南事变”,周恩来得知这消息后,痛心疾首,义愤填膺,仿效《七步诗》,题写了一首非常著名的诗篇:“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通过把这些材料在课堂上作补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五、充分了解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学生,课堂教学只有因材施教,才能收到预期的成效。因此,在备课时,不仅仅要钻研教材,还要认真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备课时,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情,设计的问题既从学段目标考虑,又从学生方面考虑;既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又不让学生觉得无从下手。
另外,备课时,我还认真分析学生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