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与激活童趣

2011-12-29 00:00:00谭瑜萍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1年6期


  “如今的孩子每每到作文之时便没了气色,脑中空空如也,笔下游若细丝、苍白无力。那些还看得过去的文章要么夸夸其谈,要么完全是老成世故,抑或总是似曾相识,用那些讨别人喜欢的空话、套话、假话来装点本应淳朴的字格。”从这么多一线小学语文教师发出的感慨中,可见如今的作文教学已经被弱化于无形。要改变这样的现状,也许大部分教师无法像管建刚老师那样执著地高举作文教学革命的大旗,但我们可以做的起点却非常简单——善待和激活学生的童趣。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作文教学的目标从第一学段的“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到第二学段的“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到第三学段的“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无不体现了作文的前提是让学生有写作与表达的意愿。这样的意愿是课堂上的作文指导无法真正引发的,而最能触发学生写作意愿的却是被教师渐渐漠视的童趣。缺失的童趣让学生们抛弃了认识周遭事物时的天真,流失了对事物的个性感知,更没有了与同伴交流的冲动,生动地写作只能是一句空话。教师有义务让学生重拾那份童趣,在活化的童趣中打开写作的意愿之窗。
  一、善待童趣
  1.怀着一颗童心去感知童趣
  当教师的童心被时间渐渐冲淡时,我们眼中的学生也就愈加没有了原本的天真,很多时候我们也愈加不自觉地以学业的成绩来衡量学生。教师如果是高高在上的传道者,就无法蹲下身来感知学生的童趣,无法了解童心所向、童心所迷。只有当教师同样怀着一颗童心去了解学生时,才能掌握那些他们认为有趣的,能激发他们好奇心,能让他们兴奋激动的事与物。这些事与物是调动学生写作意愿的催化剂,也是最佳的写作材料。
  “走廊上的纸屑在飞,我和同学都想去抓住它,它飞得快,我们也跑得快,可就是抓不住。最后纸屑飘到了楼下,大家都向楼下跑去……”当我们看到这样的描述,是否会回想起自己童年那些看似滑稽的事情,是否还会用那样的童心去看待一张风中飞舞的纸屑,还是就把纸屑看成校园卫生的死敌?不同的教学之心会教出不同的语句,引出不同的作文,童趣需要教师用童心去感受。
  2.捧着一颗爱心去保护童趣
  学生生活中的事和物,只有被童趣所包含,才是他们学习、生活真正的中心,虽然这其中不乏教师作为大人理解的不应该的或是错误的语言举动。童趣发之于心,如果都以成人的眼光和标准来衡量,那是对孩子们失去爱心的表现,也会磨灭孩子们最纯洁的认知世界的心境。充满童趣的言行,刻画了孩子们最真挚的生活,我们要做的是用一颗爱心去细细呵护,在呵护中让孩子们了解真正的真善美。有这样的帮助,学生的作文、语句才会朴素而真实。
  二、激活童趣
  1.凭着一份真心去活化童趣
  看似消逝在学生身上的童趣,其实真实地存在于他们心中,只是被各方面施于身上的各种责任与负担束缚着而无法得到释放。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有责任去做个有心的解压者,让学生重拾那份童趣、天真,让生活、大自然重新回到他们快乐的怀抱。
  当我们让学生去学习“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时,我们能看到学生眼中的渴望吗?我们是否能真正带着学生去打开“绿色的大门”呢?哪怕就是畅快地看看校园中的绿荫、闻闻草地的野花、观察云锦的变化。这时的看、听、闻让书本的文字变成童趣的写意,学生不仅理解诗句的清新,更会生成自己淳朴的感受,小小诗人就这样诞生了。听:“云朵啊云朵,你变得真快;云朵啊云朵,你到底长啥样?我想骑着你的白马,披上你的彩衣,飘到海边,飘到山顶,看看世界有多大。”
  当收割机的轰鸣声和弥漫的稻香飘进校园,飘进教室时,当我们闻到那香气,听到那轰鸣声时,学生们这时的心思已经不在课堂上,教师可带着学生们去体验那稻香、体验那收割的场景。看:“我们跑进还在收割的稻田,去追逐那收割机,收割机扬起的稻尘让我们眼睛都睁不开,大家忙着把外套蒙在头上。稻子真的好香啊,比我们吃的米饭还香!收割完的稻田上都是留下的稻穗,我们抓起几把,往同学、老师的身上撒去,大家奔跑嬉闹,好开心啊!”
  教师有对待童趣的真心,才会自觉地帮助学生活化童趣,让学生在童趣活化的过程中得到心情的释放,得到意愿的释放。
  2.用坦诚之心去笔化童趣
  活化的童趣让学生拥有了最真实的体验和感受,抒发和表达出这些感受是迫切的,也是需要文字的。而学生缺乏的正是如何去笔化这些感受的能力,这样的能力不是简单的读读下水文、指导好词语的运用就能得到提高的。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以一颗同样童真而坦诚的心加入学生的语言交流中,让大家在你一言我一语中获得更丰富的语言积累,这样的积累为文字的运用打开了大门,这时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就显得更加珍贵和有效。
  善待与激活童趣并非是在特定场合才需要语文教师做的,而是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长期关注和运用,这是长期保持学生写作意愿的动力之源。
  (责编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