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亲自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因此,教师要从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出发,精心设计每一堂数学课,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课堂中发展 。现就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谈谈我的粗浅认识和体会。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自主探索
“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咽下,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这个比喻非常绝妙!可见,创设有效的情境,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是多么重要。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只有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得到最好的发展。因此,教师要以生为本,创设一些特定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学生投入积极的创造性学习中。
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小明家买了一套房,分给小明的房间长6米,宽5米,妈妈让他自己选地砖,但不能超过1000元。小明和父母一起去商店挑选材料。其中有3种规格的地砖:
甲种:边长为6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10元;
乙种:边长为6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8元;
丙种:边长为5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10元。
你能为小明做参谋,买到适合的地砖吗?
所买的地砖应符合下列条件:(1)价格适中,总价在1000元以内。(2)质量较好。那么,究竟哪一种地砖符合条件呢?只有尽快地算一算才知道。首先,算出家里铺甲、乙、丙三种地砖分别需要几块;再分别算出铺三种地砖各需的费用,分别大约为830元、664元、1200元。最后通过比较知道,丙种地砖价值太贵,超过1000元;甲、乙两种地砖规格相同,价格均在1000元以内,但乙的价钱太便宜,可能质量不够好,所以选择甲种地砖最合适。上述例子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需要、经验、兴趣爱好出发,教师利用学生的求知欲望,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生为本创设情境,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动手操作,促进理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教师教学时要重视动手操作,发挥学生主动性,发展学生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安排学具操作,尽可能地让学生在动手摆一摆、拼一拼、量一量、在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等的活动中去体验、理解新知识,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为探讨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并剪好的不同三角形,如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或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或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教师要求学生利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摆一摆、拼一拼,然后观察拼出的图形。如下图:
很明显得出,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那三角形的面积就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前面已学过。这样通过学生们的动手操作,问题迎刃而解了。
三、质疑问难
古人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