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课堂传递着知识,形成着文化,孕育着思想;它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是教师发展的平台。从很大意义上说,课堂教学的质量决定了学校教育的质量。所以,一堂好课自然也就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一提到好课,我们总是习惯性地联想到各种公开课、观摩课。这类公开课、观摩课因为经过精心打磨,往往被认为是好课的代表。但问题是,公开课一定是好课吗?或者说公开课都是好课吗?即便是好课,常态课都能这样打磨吗?走出激动的公开课现场,教师往往又回到了原有的教学轨迹,而教学质量还是要在常态教学中得以实现。那么,课堂教学的常态又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一堂课的根基究竟何在?
一、 我们理解的教学常态
教学常态是教师、学生、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这些基本要素应有的正常状态。那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我们认为,无论是教师的教学水平,还是教学内容、目标、手段,其实都是为了学生,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学是学生成长的途径,教学应该围绕学生来展开。所以,我们理解的教学常态就是一句话:以生为本。这是一堂课的根基,建立在这样一个根基上,教学就符合了常态,而这样的课堂我们认为可以算是一堂好课。
以生为本,不是一句空话,它要求课堂教学中要始终根据学生的需求来安排、设计、调整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中,以生为本的常态教学应做到以下三个方面:(1)符合学生发展水平的学科知识目标,也就是教师要知道这节课教什么。因此,在从备课到上课的全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地根据学生的情况对知识内容作出调整,制定出符合学生发展水平的学科知识目标和教学内容。(2)能有效发展学生的学科能力,也就是让学生知道怎么学。学科教学应具有鲜明的个性,每门学科的学科品质和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作为学科教师应让学生能够在掌握学科知识结构的同时,形成机能良好的认知结构,发展相应的学科能力,教学的重要目的还要培养学生继续学习该学科的兴趣,贮备相应的学习能力。把握教学的学科特点,体现该学科独特的学科品质,是常态教学的应有义务。(3)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在本质上,教学是一种育人的活动,学生的成长是教学的根本使命,教学应能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所以,常态的教学应是道德的、健康的、温暖的而有爱的教学。
因此,常态教学的“根”是以生为本,这样的课堂教学就是一堂真正的常态课,才是真正的好课。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公开课、观摩课不一定都是好课,没有“根”的公开课,不管场面怎样热闹繁华,都不能算是一堂好课;有“根”的常态课才能发展为优质课,因此,寻“根”是我们的追求。
二、 我们尝试的常态教学
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意在引导教师切实关注常态下的课堂教学,转变课堂教学研究的价值取向:由过度追求课堂教学的观赏性,走向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由关注少数教师、少数学生,走向关注最广大的普通教师、最广大的普通学生;不仅仅满足于培养教师精英,而且致力于让更多的教师有职业的成功感、幸福感,使常态教学成为每一个教师的自觉行为,从而使减负增效落到实处。
1. 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我们依据对“常态”的理解,重新审视原有的教学评价标准。原有的课堂教学评价表,主要是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虽然是教与学,但评价的主体是教师教的过程)、教师的素质。这个评价表弱化“根深”,强化“叶茂”。我们从以生为本这个“根”出发,修定了教学评价表,主要是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三块。教学目标制定要符合这三点:一是要围绕三维目标,二是要符合班级学情,三是要对教材进行有效的利用整合而不是照搬。教学过程突出学生学习的过程,课堂上学生要有自主学习的时间,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效地运用方法和策略自主学习,都能注意倾听别人的说话并加以梳理、归纳、总结,都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会与同伴合作等;教师的教突出精当、有效。教学效果是关注大多数学生参与学习的质和量。
2. 建立学科常态教学研究与实践基地
依靠学校聘请专家、学校的教学骨干、市区两级教研员等,加大常态课的课堂教学研究和指导力度。首先建立了课堂教学的“开放周”制度,让更多的教师能够从观摩常态的好课中体验“常态”;其次围绕“提高每一节课的教学质量”这一主题,开展大规模常态教学 “达标课”活动,要求每位教师在努力上好每一节常态课的基础上,每学年上一至两节研究课;第三开展优质资源送教下乡,支教薄弱学校的活动,通过此活动来辐射农村地区对常态教学的感悟和理解。通过组织这些活动,学校行政深入课堂听课,深入备课组研讨、交流等教研活动,努力探索常态课的课堂要义,总结推广经验,力争在常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方面取得新成果,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全面提高我校教育教学的质量。
3.组织多种类型的学科知识培训
学科知识是教师培养学生的基本条件,我们认为在这方面,教师还有欠缺,需要学习。首先,倡导教师读书,与大师为友,体验读书的乐趣。学校积极开展“书香校园”的活动,每年四月是学校读书节,通过活动、节日载体,努力将读书变成师生的生活习惯。其次,借助与南京师范大学携手创办的“教师发展学校”,邀请名家进行学科讲座,提供学科的前沿信息。再次,我们还结合教材进行学科知识的培训,除了参加教研室一学期一度的教材分析外,还在学科组教研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有专题地对教材文本进行解读,以开阔教师的学科视野和提高把握教材的学科能力。
4.开展学科调研反思常态课堂
考试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科学有效的考试评价是了解教与学状况的一种重要方法和手段之一。本着这一宗旨,我校十分重视考试评价这项工作。首先优化考试内容,提高命题质量。我校把考试的过程由过去 “我出题,你考试”变成与年级组共同学习、研究、提高的过程。其次夯实考务工作。最后建立全校三级质量分析网络,学科分管行政面向学校行政,教师作全校教学质量情况分析;各学科年级组长面向本年级的教师分析;学科教师面向全班学生分析。三级分析从宏观到微观,为学校调整常态课教学研究思路提供了依据;为年级组找准常态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增长点,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提供了参考;为教师反思课堂教与学的行为,改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策略提供了帮助。这样的调研是想达到“以考促研、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目的。
5.开发基于网络的常态教学信息平台
学校有效整合传统教研手段与信息技术的优势,借助现代复合型教研手段实施专业引领,开发基于网络的常态教学信息交流平台。我校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站,通过教学信息的发布、网络交流、开放评选、典型推介等多种方式,对教师提出的各种有关课堂教学的问题,及时回应和解决,不断充实增加网络资源,逐步实现资源共建、成果共享,使网络教研逐渐成为教师提高专业水平的桥梁,从而放大教研的功效。
三、 我们今后的常态研究
让课堂教学回到常态并没有想象中轻松。在实践中,我们越来越真切地意识到困难所在:(1)如何进一步扭转教师的教学观念?观念是行动之根,只有从观念上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思想,才能摆脱日常教育行为的“以师为本”。(2)如何合理科学地疏理学科的知识体系?在尊重学生发展的前提下,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建构各学科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3)如何发展学生的学科能力?如何让学生在知识的获得中把握各学科的思维方式和独特品质?(4)更重要的是,如何提高广大教师的学科素养和教育素养?因为真正的教育目的是体现在千千万万教师的具体的教育行为中的,因此,如何提高教师的素养至关重要。
虽然解决这些问题困难重重,但我们认为课堂教学研究的寻“根”必须走下去,因为只有先回到“常态”,才可能“不迷失方向”地走向“优质”。
(责编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