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

2011-12-29 00:00:00李成敏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1年6期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阶段,学生不仅要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还是要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卫生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小学阶段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良好的习惯可以使学生受益终生。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有段名言:“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那么,怎样才能抓好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呢?以己之见,大致应经过以下这样几个境界。
  一、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小学生养成教育的最佳教育期是低年级阶段。低年级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起始阶段,一副副天真活泼、纯真无邪的面孔,就像一张张白纸,看你怎样写上“点、横、竖、撇、捺”,这就需要老师花时间、花精力,用心引导,反复示范,耐心教育,使学生懂得课堂常规、课外活动常规、进出校门常规、集体活动常规、集会常规等等。每一项教育内容都应根据学生年龄特征精心设计,科学谋划,以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小学中年级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稳定阶段,老师要根据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施教,使学生知道要怎样预习课文,专心听讲,动脑思考,积极发言,独立完成作业,有问题向同学、老师请教,不抄袭,不马虎,不潦草;懂得讲究个人卫生、公共卫生;懂得遵守规则,团结同学,友好相处,礼貌待人;有合作意识,勇敢面对挫折,乐观向上;能热情帮助别人,爱惜自己的名誉,维护自己的尊严;懂得化解矛盾,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在家庭要有礼有节,仪表大方;在社会,要初步了解家乡在祖国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民俗风情、民间艺术、名优特产,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为自己增添信心,给家乡的未来发展做出自己的憧憬和规划。
  小学高年级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阶段。高年级学生有见解,有想法,敢说,敢做,遇事不慌乱,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树立环保意识,养成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初步了解祖国在世界上的位置,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懂得祖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今天的祖国正在飞速发展,人民安康,社会和谐,国力强盛,不久的将来,祖国一定会成为一个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
  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学校无小事,事事皆育人。养成教育应从点滴抓起,应从老师的示范作用抓起起,这样效果更佳。老师是具体的道德概念的化身,老师的一言一行,不管有无教育的自觉性,都会成为学生仿效的标准。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模仿力强,可塑性大,热切地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尤其崇拜老师。因此,老师的一言一行,对于规范学生的行为,养成学生良好的习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师举手投足间都孕育着教育。当地面上有废纸时,老师弯腰捡起,把废纸扔进垃圾桶;教室桌凳歪斜时,老师把桌凳摆放整齐;讲桌不整洁时,老师把讲桌清理干净;黑板上板书,老师注意把字写规范,写美观;讲课坚持用普通话,课外跟学生谈心也讲普通话;平时多读书,多学习……这一切,学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慢慢地学生都会照着老师的样子去做。渐渐的,学生就养成了自觉讲卫生的习惯,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自觉讲普通话的习惯,爱读书、爱学习的习惯。孔子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教远胜于说教。老师点滴的示范作用,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三、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反复训练才能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养成教育要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要抓好学生行为的训练,就要做到坚持不懈,以一贯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抓,反复抓,切不可一曝十寒。对有些学生的不良习惯,老师要反复矫正,如仍然反复发生,这就需要老师的耐心、恒心,千万不要失去信心,不要操之过急。矫正一个坏习惯,养成一个好习惯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坚持才能胜利,持久才有收获。
  四、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乌申斯基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用着它的利息。”小学生可塑性强,容易接受外界的影响,只要老师加以合理、正确地引导和训练,很容易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且习惯的养成要抓准时机,用对方法,坚持不懈,反复训练,耐心引导,最后使学生形成习惯,内化为素质。
  (责编钟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