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新教材是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编制的,每位教师都要有一个学习和适应的过程,都要经受新课程的洗礼,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行,关键在于教师素质是否适应课改的要求。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形象更具统一性。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应当在其神圣的教育职责中充当一个情感丰富的内外形象相统一的角色。这种角色必须建立在情感的积极性、稳定性、深刻性、丰富性和自控性相结合的基础上,并通过教师职业角色的情感体验去丰富教师情感视野。这种角色使教师形象通过内隐的情感触发和外显的情感表露来表征其内外形象,并全方位地体现于教育活动之中。
教师形象的内因性既包括教师广文博识的涵养,也包括教师丰富的情感体验。如果教师能以渊博的学识去教育学生,以丰富的情感去感化学生,师生就能形成全面而深厚的心灵共鸣。教师形象的外显性既包括教师的行为表现,也包括教师的情感外显形态。教师形象的外显形态与隐性形态的统一,是教师着手于语言形象、仪表形象、人格形象与行为形象的完美塑造,促成教师语言形象的和善性、仪表形象的自然性、人格形象的完善性与行为形象的真切性。
一、 教师语言形象的和善性
教师的语言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效果,同样的教育内容,以不同的言语方式讲出来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教师语言是一种艺术性特强的语言,必须既准确又生动形象,既诙谐幽默又能完整系统地表达所要讲述的内容,将人文性知识与科学性知识相联系,充分体现教师语言形象的无穷魅力。为此,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把握以下几点:第一,教师必须在教育活动中尽量用生动形象的比喻绘声绘色地描述所讲的内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第二,教师必须注意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一些“枯燥无味”的抽象概念,使学生对抽象概念能一目了然;第三,教师有时要用幽默的语言,营造良好的教育气氛;第四,教师应重视研究语言的表达,逐步形成良好的具有自我特色的语言风格,经常要有意识地刻苦磨炼,做到语调上抑扬顿挫,语音上大小适度,有亲切感,语速上要适中,使学生在教师的语言形象感染下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
二、教师仪表形象的自然性
仪表作为一种非语言因素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效果。教师的仪表形象必须建立在朴实大方、端庄整洁基础上,显现自然美。在不同的教育环境中要尽量注意具有不同的穿着,即不能过分粉饰,又不能衣冠不整,要始终保持整洁大方、精神饱满的良好形象。
三、教师人格形象的完美性
教师既是社会系统中的个体,也是教育系统中的个体。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个体,教师的形象就必须依从于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在言行及仪表方面就应当在社会系统中树立好一个高尚的个体形象,这种个体形象的塑造有别于社会系统中其他个体形象的塑造。作为教育系统中的个体,新课程理念指出教师既是执教者,也是研究者,这样,教师的形象就必须遵从于教师的职业规范,树立好一个为人师表,并具有学者风范的职业形象,这种个体形象的塑造必须是在教师角色影响下依存于教师集体形象的塑造。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教师这一职业的神圣,教师的行为举止既显现其个体形象,又显现其集体形象,是教师个体形象与教师集体形象的统一体。教师人格形象即是教师给学生的整体印象。它是教师表里如一的统一体,是教师做人的资格和品格。教师的人格形象是在教育活动过程中通过能动地适应环境发展起来的,教师的高尚人格既表现为人格内部的协调,也表现为人格内外的平衡。教师完美的人格形象在学生的眼中表现为智慧的化身、道德的楷模、前进中的向导、培土拔草的园丁,甚至还是学生遇到困难时的保护神,所有这些都是建立在教师的思想修养、学识水平、工作能力、兴趣特长等情况的大前提下。
四、教师行为形象的真切性
教师的行为作为一种非语言的姿态语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如果教师以自尊自重、为人师表、尽职尽责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则信服敬佩教师;如果教师以不检点、不端庄的行为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则失去对教师的信服度。一对不称职的父母只影响一两个子女,而一位不称职的教师则会影响成百上千的学生。同样,称职的父母只有教育一两个子女的功劳,而称职的教师则可享有桃李遍天下的盛誉。因此,身为教师,要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与一年一年送走的学生们的将来息息相关;又要感受到自己的身上承受着多少家长真诚的信任,寄托着多少父母殷切的期望。作为一名教师,应当保持自己行为形象的真切性,应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自觉维护自己的行为形象。
(责编钟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