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生态建设 促进生态文明

2011-12-29 00:00:00刘占宽
北方经济 2011年21期


   准格尔旗地处内蒙古西南部、鄂尔多斯高原南端,蒙晋陕交界处,地貌以丘陵沟壑为主,占74%,北部是库布其沙漠尾端和黄河冲击平原,称“七山二沙一分田”,自然环境恶劣,生态脆弱,加之多年的矿产资源开发导致环境污染加大、生态负荷加重,是黄河下游多粗沙的来源区之一,是国家水土流失重点监督区和治理区,生态建设形势严峻。基于此,准旗历届领导班子和各族干部群众一直以来非常重视生态建设,特别是近两年来,旗委、政府坚持把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坚持把生态建设作为民生工程来抓,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生态保护和建设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在这场发展与治理的博弈中逐步探索出一条经济与生态“双赢”的科学发展道路。
   一、准格尔旗生态建设现状
   (一)先天生态环境基础薄弱,后天生态建设欠账较多,生态建设难度大、任务重
   准格尔旗地处黄土高原的边缘地带,气候干燥,降雨量少,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现象普遍,生态脆弱。作为资源型地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持续推进,生态破坏严重,环境污染较大,生态建设欠账较多。生态是民生之本、生态是文明之源、生态是经济之基,生态建设既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民生工程,这些都对生态建设工作提出了高难度挑战和高标准要求,生态建设工作任重而道远。
   (二)近年来,旗委、政府重视生态建设,下大力气狠抓生态建设,多措并举、合力攻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十一五”以来,我旗先后出台了《生态建设实施方案》、《矿区环境综合治理办法》及《实施细则》、《生态自然恢复区人口转移暂行办法》、《禁牧禁垦办法》和《禁牧禁垦草畜平衡工作实施办法》等政策措施,率先推行了禁牧舍饲养畜,创造性实施了“一矿一企治理一山一沟”矿区环境治理,高标准实施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飞播造林、天然林保护、淤地坝建设等生态水保项目,生态建设成效显著:生态建设面貌发生了从严重恶化到整体好转的巨大变迁;生态建设工作热情高涨,政府、企业、社会、个人的多方面参与形成了生态建设的大联动;同步追求景观、经济、惠民三大效益,生态效益有了大的提升。截至2010年底,全旗累计完成生态重点工程建设448.6万亩,植被覆盖度、林木覆盖率分别达到了72%和28.7%。昔日黄沙漫漫的不毛之地,如今变成草木葱茏的高原盛景。两年来,荣获中国生态小康建设十大政府创新典型、全国绿化先进集体、中国绿色名县等称号,被水利部确定为全国首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鄂尔多斯砒砂岩生态风景区被评为国家水利水保风景区。全旗生态建设步入了快速优质发展的新阶段。
   (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建设工作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事业的不断进步不仅对生态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也带来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同时,一些现代化的先进科学技术更多地被应用于生态建设工作中,新阶段的生态建设工作有了人才、理念和科技等先进资源的支撑。
   二、当前准格尔旗生态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一)生态建设资金仍然不足,资金利用程度仍需提高
   资金投入是保障生态建设的基础,准旗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生态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资金来源单一,仅依靠本级财政资金的投入还远远不够。资金利用方面也存在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的问题。在资金不足的现实条件下,资金利用程度将直接关系到全旗生态建设的效果,生态资金的有效管理是生态建设工作中亟待提高改善的环节。
   (二)生态产业发展方式需进一步转变,带动农牧民增收动力有待增强
   生态产业起步较晚,发展方式需进一步转变,当前生态产业的经营上存在着人才短缺、理念落后、科技含量低等问题。产业链条较短,深加工不足,生态产品附加值不高,利润空间不高,在农牧民增收方面贡献有待增强。
   (三)生态产品产出不高,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等问题依然存在
   林草地产出率是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治理工作的重要量化指标,而当前我旗林草地产出率不高,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现象仍然存在,生态治理任务仍很重。
   (四)生态建设管护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成果保护力度还需加大
   俗话说:“三分建,七分管”,不搞好管护,造下林、植下树也成不了绿,变不成景。而准旗的生态建设工作仍存在管护意识不强、重栽轻管、重建轻养等现象,生态建设成果巩固工作仍需加强。
   (五)生态文化建设对生态建设的辅助作用要进一步加强
   生态建设是需要全社会参与的重大工程,需要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和深厚的生态文化积淀作支撑。生态文化建设需紧跟生态建设步伐,提升全社会的生态道德水平,全力助推全旗的生态文明建设。
   三、关于继续推进准格尔旗生态建设的建议和措施
   (一)加大资金筹措的广度和力度,提高生态资金利用率
   1.紧紧抓住《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机遇,加大国家项目及资金争取力度。充分发挥发展改革部门的综合协调作用和林业、水保等专业部门的行业作用,密切配合,积极协调争取生态建设项目和专项资金,为生态建设提供项目和资金保障。
   2.建立政府主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生态建设投资机制,加大资金投入。积极调整公共财政支出结构,设立生态建设专项资金,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带动作用,注重吸引更多的社会投资。林业等生态产业工程建设要遵循市场规律,投资实行市场化运作。
   3.继续深入开展“一矿一企治理一山一沟”工程和碳江林建设,引导企业定期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生态建设,采用奖惩制度并通过各类政策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长效机制。
   4.努力提高生态产业的自身利润,同时让参与生态产业建设的农牧民得到更多实惠,从而形成产业内部的资金运作链条,缓解生态建设资金短缺的压力,同时促进生态产业自身的健康发展。
   5.继续将生态建设的各项资金放在旗生态建设的总体规划范围内集中捆绑使用,提高资金的利用率。设立专门的生态建设资金管理机构,对生态建设资金进行专项管理,同时加大资金使用的监管力度,使生态资金更充分、更高效的利用。
   (二)发展壮大生态产业,切实增加农牧民收入
   1.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对自主创新能力强、产业链条长、产品附加值高、发展前景好的企业给予重点扶持,提升市场竞争力、增加辐射带动作用,逆向拉动生态工程建设,从而提升全旗生态产业整体水平。
   2.加快生态产业基地建设。根据准旗自然条件和区域特点,突出发展山杏基地、灌林原料林和灌木饲草林基地,推广“公司加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经营模式,把生态产业和农民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加大开发利用力度,培育主导产业和名牌产品,促进资源增值增效,农牧民增收。同时,推动基地建设由分散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最终形成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优势产业基地。
   (三)统筹城乡生态建设,促进生态产品持续增长
   1.服务并依托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村牧区的生态建设。以创建绿色家园,建设和谐富裕新农村为宗旨,对全旗所有新农村建设点全面绿化,提高绿化档次和规模,切实改善和提高新农村整体形象。
   2.全力打造生态自然恢复区。按照全市“收缩转移,集中发展”战略,围绕“三区”划分,结合生态移民工程实施,采取人工造林和封禁等措施,打造生态自然恢复区,提高恢复区生态产品的产出能力。
   3.开发有利于农业发展的生态建设项目。重点开展十二连城乡、布尔陶亥苏木、大路镇农田防护林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的同时保护农田、提高农作物产量。
   4.加强城镇周边绿化力度和绿色通道建设。重点加快对薛家湾镇、大路煤化工基地、准格尔经济开发区、龙口镇绿化进度,继续加强对全旗主要黑色路面两侧的全面绿化。
   (四)强化生态成果管理,维护生态资源安全
   准旗近年来下大力气狠抓生态建设工作,成果来之不易,更要倍加珍惜。保护就是建设、管理就是发展,加强生态资源保护,确保生态资源安全,是现代化生态建设的主要内容。
   1.充分调动生态建设经营者的积极性,加快推进林地、草地定权发证工作。明晰林、草及林地、草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调动和保护他们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
   2.尽快建立林业分类经营管理体制。科学划分公益林业和商业林业,分别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和建设方式。
   3.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破坏生态建设的违法犯罪行为,严格贯彻防火责任制,完善森林草原防火保障机制,安装防火监控设备,优化防火装备,增强生态防火综合能力。
   4.加强森林草原有害生物防治和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建设自然保护区,实施森林草原有害生物防治工程,加强检疫,严防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确保森林草原健康。
   (五)繁荣发展生态文化,倡导生态文明建设
   1.切实保护生态旅游资源、自然保护区、油松王等推广生态建设的文化资源,将一些有代表性的生态资源区列为生态教育基地,为人们了解生态保护知识、增强生态意识提供场所和条件。
   2.丰富宣传形式、加强生态文化宣传力度,建立生态网站,鼓励广大干部群众进行生态文学艺术创作,形成强大宣传合力,营造有良好的舆论环境,动员全社会参与到生态建设的队伍当中,特别是调动企业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和农民对生态建设的理解、支持和参与。
   生态建设是全旗上下的一致心愿和共同使命,也是一项造福当代、泽及子孙的重大民生工程,需要我们齐抓共管、持之以恒地落实下去。尽管当前我们面临着现实问题和挑战,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念、万众一心,全社会共同投身生态建设事业,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再接再厉,乘势而上,为人民群众创造出一个天更蓝、地更绿、环境更优美、人与自然更和谐的生态文明的准格尔旗。
  (作者单位:准格尔旗发展和改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