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本产权制度改革与收入分配改革的深化

2011-12-29 00:00:00王光花张智强
北方经济 2011年21期


   一、引言
   收入分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制度体系。收入是由分配制度决定的,而分配制度是由产权制度决定的。人力资本产权具有重要的收入分配功能,人力资本产权缺失是导致初次分配不公、居民劳动收入偏低等收入分配问题的根本原因。因此,收入分配改革不能绕开人力资本产权问题,人力资本产权制度改革对收入分配改革具有巨大的推进作用。
   二、人力资本产权的收入分配功能
   人力资本产权是一组包括所有权、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等的权利束。人力资本产权的完整结构包括人力资本产权权能、人力资本产权权益和人力资本产权权责。个人的人力资本产权获得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奴隶社会,奴隶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奴隶个人完全没有人力资本的所有权,更谈不上剩余价值的索取权了,奴隶主占有全部剩余价值。进入封建社会,劳动者开始拥有部分人力资本产权。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完全获得了人力资本所有权,但是,由于物资资本产权力量远远超过人力资本产权力量,物资资本和人力资本是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雇佣契约使得工人只能凭借其人力资本所有权获得维持其生存需要的工资收入。物质资本所有者凭借对物质资本的所有权取得了利润,人力资本所有者却没有权利参与对利润的分配。人力资本产权发展的趋势应该是劳动者凭借人力资本产权获得对利润的分配权,物质资料所有者和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平等的利润分配权。
   产权制度是影响收入分配的一个主要因素,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及其产权在产权结构中处于主导和基础地位,人力资本产权对人们的收入分配关系有着重要影响。人力资本收入分配理论认为:个人收入主要取决于人力资本的存量,二者呈正相关关系;个人收入的增加主要通过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或增加人力资本存量;人力资本投资增加能提高收入分配中劳动收入所占的比重,减少财产所得所占的比重,从而缩小收入差距和不平等。人力资本产权具有重要的收入分配功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力资本产权是其产权主体获得收入分配的基础
   马克思理论认为,物质资本所有者通过对物质资本的占有关系获得剩余价值的索取权,推而及之,人力资本所有者通过对人力资本的占有关系也可以实现其产权要求和报酬要求。人力资本产权的产权结构包括权能、权利和权责。其中,权利是人力资本产权的核心内容,人力资本产权的意义在于能够给产权主体带来可以预期的产权收益,人力资本产权是其产权主体获得收入分配的基础。
   (二)人力资本产权的界定有利于收入分配制度的合理化
   人力资本产权的界定是人力资本作为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重要依据。并且增加人力资本投资能提高收入分配中劳动收入所占的比重,减少财产所得所占的比重,从而缩小收入差距和不平等。因此,收入分配制度的制定和改革不能忽视人力资本产权因素。对收入分配制度的调整过程,应该同时伴随着对人力资本产权的界定过程。对人力资本产权进行明确地界定实际上是对人力资本收入依据的界定,也是对现有收入分配制度的调整。因此,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除了要明细物质资本产权之外,还要明细人力资本产权。只有这两种产权都得到了明析和保护,才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收入分配制度的合理化。
   (三)人力资本产权的演进有利于收入分配制度变迁
   收入分配制度的变迁路径是:从物质资本所有者完全占有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到人力资本所有者能够获得工资,然后到利润的分配由单一主体到多主体,剩余权从物质资本独享到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共享。物质资本产权和人力资本产权的力量对比,决定了产权所有者在收入分配中的地位。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高,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加强,人力资本产权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力也不断加强,人力资本对利润分配的诉求也不断加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应该顺应产权制度变化的趋势,在改革过程中,要努力实现人力资本产权所有者在收入分配中的利益诉求。
   三、人力资本产权缺失是导致我国收入分配不公的根本原因
   居民收入是由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构成的。当代市场经济国家国民收入分配的基本格局是,以初次分配中的公平为主,以再次分配实现公平调节为辅,其中,初次分配不公是导致劳动者收入偏低和居民收入两极分化的根本原因。初次分配形成劳动者的劳动收入和要素收入,劳动收入和要素收入构成了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艾普顿斯在2000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劳动收入占比比较高的国家或者同一国家劳动收入占比比较高的时期,收入分配就相对比较平均一些。当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时候,收入分配的平均程度就会下降。现代企业实行单一的物质资本产权制度,股东是企业的所有者和企业剩余价值的唯一获取者,劳动者只获得了代表劳动力价值的工资,没有企业的所有权,也不能获得自己创造的剩余价值。物质资本产权所有者获得了扩大的产权权益,而人力资本所有者没有获得与其投资和贡献相匹配的收入,由此导致了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收入偏低的状况。由此看来,初次分配不公现象存在的根源是人力资本产权没有得到完整的实现。没有公平的产权制度,也就没有公平的分配制度。
   现阶段我国的国民收入分配中,劳动收入所占的份额呈持续下降的趋势。经济数据显示,1995-2007年间,劳动者报酬占比从51.4%下降到39.7%,降幅达11.7个百分点。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必须建立并实行完善的人力资本产权制度,发挥人力资本产权的收入分配功能,使人力资本所有者和物质资本所有者一样可以获得自己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索取权。
   四、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本产权制度,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并且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人力资本产权制度的改革有利于解决收入分配不公、居民劳动收入偏低等问题。
   (一)明确劳动行为是生产要素而非劳动者
   人力资本产权所有者的独立人身权利是人力资本产权制度设计的根本障碍。建立人力资本产权制度必须明确劳动行为是生产要素而非劳动者。劳动者是人力资本所有者本身,而劳动行为是人力资源所有者基于其劳动能力所从事的生产劳动。劳动行为参与了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的过程,而非劳动者本身。劳动行为由劳动者发出后,便与劳动者分离,成为独立于劳动者之外的生产要素。劳动行为以货币形式表现便形成人力资本。
   (二)建立人力资本产权私有制度
   人力资本是“主动资产”,天然属于个人,并且只能由其天然的所有者控制这种资产的启动开发和利用。当人力资本产权受到损害时,其拥有者就会立即做出反应,部分或全部“关闭”人力资本。人力资本产权私有制度为人力资本所有者获得产权收益建立制度基础。任何收益的获得都需要一定的产权保障,人力资本产权也不例外。只有建立人力资本产权私有制度,才能使人力资本所有者掌握其预期收益,并且激励人力资本所有者进行个人教育投资。
   (三)建立对人力资本核算的会计制度
   建立人力资本产权制度,必然要解决人力资本的货币计量问题。只有对人力资本进行准确的度量,才能确定人力资本产权在收入分配中所占的比例,进而实现人力资本产权的权益。对人力资本进行货币计量可以借助徐国君(2003)教授提出的“三维会计”。三维会计的等式是“资产=行为=权益”,其中,资产是价值的载体,行为是价值的源泉,权益是价值的归属。三维会计的重要意义在于能够提供有关劳动者行为带来的企业价值变化情况的信息,为劳动者企业权益的获得提供依据。
   (四)建立人力资本出资制度
   要保证人力资本价值的实现,首先必须要建立人力资本出资制度。在法律法规上,要允许人力资本所有者以人力资本出资,明确人力资本的资本地位,从而建立人力资本准入制度。按照已认定的人力资本价值,决定人力资本所有者在企业中所占产权的份额,并同物质资本一起记入企业资本总额。
   (五)加强各群体的教育投资力度
   人力资本的获得离不开人力资本投资,而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部分。人力资本投资的增加能提高收入分配中劳动收入所占的比重,减少财产所得所占的比重,从而缩小收入差距和不平等。但是,人力资本投资的多寡不同也会造成收入分配的不公平。教育投入的不公是造成收入分配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的重要原因。人力资本将决定个人财富的多寡,为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必须平等地进行全社会人力资本投资。
   (六)建立人力资本市场
   人力资本产权的交易和价值实现离不开人力资本市场。建立人力资本产权市场不仅有利于人力资本价值评估,而且有利于形成一个良性的人力资本进入和退出机制。为此,需要对相应的法律进行修改,如《公司法》、《劳动法》、《破产法》等。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