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理复习方法探究

2011-12-29 00:00:00李发志
地理教育 2011年3期


  一、构建知识框架,让知识细节与逻辑关系铭刻于大脑中
  学科如果没有严谨的逻辑性,将无理论依据和发展方向;课程如果没有严谨的逻辑性,学生会因为仅学习到零散的知识而导致思维混乱,难以深入学习。地理学科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认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3S技术、区域地理间的逻辑关系,对于地理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如图1所示。
  让学生将地理课程知识逻辑铭记于大脑之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从高一的第一节地理课开始要求学生记录逻辑图;将知识逻辑图贯穿于每一模块的新课教学中;一、二轮复习中强化知识点与知识逻辑图的联系;学生自我整理考题,尝试分析命题者出题意图;学生结合知识逻辑图,尝试自行命题,并阐述出题意图。
  二、注重双基培养,使知识掌握与能力训练浸润于课堂中
  区域地理复习量大面广,困难重重,复习情况直接影响学生的高考成绩。高考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几乎都是“起点高、落点低”,任何问题的解决都要以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前提。区域地理的复习更是如此,必须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好双基及一些必要的判断技巧。当给出一个经纬度坐标的时候,学生的大脑中不仅要能反映出这一区域的位置,而且要能够将该区域的其它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清晰地展现出来,甚至有更深入的相关分析和预测,即要求学生头脑中要有较丰富的地球模型,能将立体化、数据化、结构化的地球展现出来。笔者认为以下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双基:以地图册为蓝本,组织地理知识竞赛,提高学生记地图的兴趣;每位学生发几份空白中国及世界地图,要求学生将所学的重要自然、人文知识点标绘在空白图中对应的区域并进行阶段性评比,对整理好的学生予以奖励。
  双基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应贯穿于整个高中地理教与学过程之中,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手段、课后作业,在课堂中与学生加强互动,善用地图投影仪,强化知识的积累沉淀、能力的塑造和表达。
  三、掌握复习方法,使命题思路与解题方法深入于教学中
  在复习中,应解决所示区域“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应确定区域的位置、事物分布、地理环境状况、与其它区域的联系及差异,从而了解区域的特征、人地关系以及区域差异,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具体复习时可根据“地理学科知识逻辑图”,引导学生作如下几方面思考。
  ●空间定位——本区在地球上的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
  绝对位置:经纬度定位;
  相对位置:一个区域相对于其它地理事物的位置。记忆一些主要的经纬线及主要的地理事物,以此作参考定位;
  海陆位置:海洋与陆地的位置关系,海岸线轮廓形状、洋流的流向、等温线分布等;
  区域的轮廓特征:如意大利轮廓是靴子形状、日本地图是小毛虫形状、南极大陆轮廓是小鸭子形状等;
  利用特殊地理事物定位:如黄河“几”字型;黄土高原特殊的垣、粱、峁地貌等。
  ●比较区域差异——地理学科的一种重要方法
  区域比较可以深入了解区域特点,评价区域发展方式,为因地制宜发展生产指明方向。如松嫩平原与长江三角洲的综合比较、东北平原与美国中部平原的农业比较、东北平原与珠三角的农业比较、长三角与珠三角的工业比较、鲁尔区与辽中南的传统工业比较、西伯利亚地区与我国西部地区的资源比较、意大利东北部及中部与温州的新工业比较、美国硅谷与我国中关村的高新科技比较、田纳西河与黄河流域比较等。
  ●通过区域比较,可发现区域的优势、不足及发展存在的问题,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现实材料
  如表1所示的松嫩平原与长江三角洲比较。
  ●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学科的核心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目的”,其中人属于社会范畴,人或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才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因此,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解决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键。结合区域优势不足及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为区域做出合理评价,制定发展策略,指导生产实践(如表2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