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2011-12-29 00:00:00张隆家
地理教育 2011年3期


  1.城市化和工业化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城市文明向农村扩散的过程。城市人口比重是衡量一个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而综合城市化水平还包括经济、社会、生活水平和环境质量。
  城市起源于城乡分离,在行政管理、宗教、手工业、商业活动和交通运输条件下慢慢发展。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率先发展现代工业,随后波及到欧美、前苏联、日本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城市化水平随着工业的发展而加速,随着新兴的第二、第三类产业蓬勃发展而提高。城市化是一个地区包含工业化、信息化、产业化、市场化等在内的现代化过程,已经成为对人类影响最大的社会发展过程。
  工业化指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国民经济中,工业生产活动取得主导地位的发展过程。衡量是否完成工业化,国际上通常有三个最重要的结构性指标: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降到15%以下,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降到20%以下,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60%。工业化往往先是以轻纺工业为主,再进入以重工业和石油化学工业为主,现在进入了高科技、高效益、低消耗、少污染、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般而言,工业化和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一方面,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即伴随着工业化的过程,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城市化又能促进工业化,即伴随着城市化过程,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一定阶段内越来越大。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发展过程。
  2.不同国家与地区在不同历史阶段城市化和工业化存在的发展关系
  城市化与工业化同步发展。指城市化的进程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水平成正相关关系。发达国家在城市化加速时期就是如此,农村人口只有迁居到城市后,才能在城市就业,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的地域迁移先于职业转换是一种较普遍的现象,如英国的圈地运动方式、美国自由迁移方式和德国容克买办方式等。
  城市化超前于工业化。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状况。一种是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初期,综合的城市化水平就已经超过工业化,随后就明显高于工业化水平。这是城市化与工业化科学合理的发展关系,城市化过程所引起的阵痛和付出的代价相对小些,也能够在较长时间内吸纳一部分流入城市的农村人口。另一种是城市化和工业化起步都晚的发展中国家,二战以来,生产和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人口增长过快,人多地少,城市化主要是依靠传统的第三产业来推动,甚至是无工业化,或者重复投资一些低水平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而政府又没有采取必要的宏观调控措施,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少数大中城市,出现了单从城市人口比重来看的城市化水平明显高于工业化水平的现象,而综合城市化水平和工业化水平都较低。城市人口增长速度超过企业就业的增长速度和基础设施的增长速度时,就出现了城市拥挤不堪、住房紧张、环境污染严重、农村贫困化加剧、城乡差异扩大等问题。如墨西哥的工业化与经济发展水平远远不如发达国家,但1993年其城市人口比重已达74%,明显高于同期瑞士的60%、奥地利的55%、芬兰的62%和意大利的67%。
  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表现为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改革开放前和初期的中国城市化就是如此,198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为42.2%,发达国家为70.2%,发展中国家为29.2%,而中国城市化水平仅为19.4%。因为当时我国资源稀缺、经济落后,各地区将有限的资源首先投入工业生产,设想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积累一定的资金、技术之后再发展第三产业和城市化建设;政府为了避免城乡对立和“城市病”的发生,采取种种措施限制城市化的发展,结果不仅使城市的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得不到很好的发挥,而且还引发了工业乡土化、农业副业化、离农人口“两栖化”和城镇发展无序化等现象。江苏省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做得比较好,针对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乡镇工业发展分散导致服务设施效益不佳、基础设施成本高;小城镇相对规模缩小,不利于解决城乡矛盾;城市少优势和特色,不利于辐射和带动周边发展;特大城市少,难以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等问题,积极调整行政区划,加快城市化,“组团式”地发展城市群,建设南京、苏锡常、徐州三大城市圈,带动小城镇发展,使进城农民利益得到体制和政策保证,农村城市化有了稳固的基础,努力探索符合国情的城市化发展之路。
  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现在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化,进入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和第三产业发展为主的时代;城市化水平高,城市人口比重基本饱和,出现了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现象,即城市市区人口和经济活动向郊区迁移,大城市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卫星城镇迁移的过程。因为大城市城区人口过于密集、就业困难、环境恶化、地价房租昂贵、生活质量下降,郊区或卫星城镇环境优美、地价房租便宜,加上现代化快速便捷的交通通讯条件改善,大大缩短了城市与郊区的时空距离。与此同时,大城市并没有放弃城区,努力改善城区环境,振兴城区经济,人们称之为再城市化。20世纪50~70年代,美国12个最大城市的市区人口从2 625.3万下降到2 552.4万,郊区及卫星城人口则从1 463.5万增加到1 714.7万。实际上,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反向运动,而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更高层次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