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第一中学徐勤滨教师(相炜地理研究室)回答:
课前预习这一环节在新课程教学中必不可少,因为预习是对新学习内容的自主探究,是主动学习的体现。也只有充分的预习,才能做到在学习中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去听讲,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地理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预习,指导学生学习,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应该说具有探究的意义。
1.掌握预习的方法
(1)研读学案的预习提示以及目标导航。
(2)研读教材并填写学案的主干知识。
(3)研读教材“活动”中的问题,并把不懂的内容作上标记。
(4)试做导学案上的练习题。要求先做题再对照答案进行纠正,而且要用双色笔答(题用蓝色或黑色,纠正时用红色),书写工整,答题要简洁、全面、准确,并常与同学讨论自己做错的题目。
(5)要求学生一定要标出本课时自己不会做或不太明白的题目,以供学情反馈和以后复习用。
(6)学生预习时无法解决的疑点和难点,可通过反馈与其他同学交流,其他同学也解决不了,再反馈给教师,课上共同解决。学生可在不会的题目后画“正”字,便于教师掌握该题目不会的人数。
(7)预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教材中的地图以及地图册等,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2.明确预习的任务
让学生预习,不但要让学生知道预习哪一单元哪一节的第几课时,更应让学生知道这一课时的详细内容有哪些,需要解决的知识点是什么。因此,需要教师先把该课时的主要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总结出来,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预习时着重解决这些问题。
另外,一些重难点内容以及学生在预习时不容易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先给予一些解决思路,供学生参考。学生在这些思路的引导下,能更容易地解决问题,获得成就感,从而提高学习兴趣,避免走弯路,浪费时间,挫伤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3.清楚预习的目标
因为课标对于知识点的要求不同,预习时也应有不同的目标。教师可把预习要达到的目标告知学生,让学生明确。要求了解的内容,不能让学生过多地去探究;对识记的内容一定要记住;要求理解的内容,学生在预习时不能“水过地皮湿”,不求甚解;要求应用的内容,学生不但要知道是什么、为什么,更要知道如何去应用。
例如,预习鲁教版教材第二单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的第一课时内容,可给学生展示以下几个预习问题。
(1)低层大气是纯净物吗?(了解)
(2)它的组成成分有哪些?各组成成分的作用是什么?(记忆)
(3)这些成分的组成比例是固定不变的吗?试举例说明。(理解)
(4)从垂直方向上大气分为几层?各层特点是什么?与人类的关系如何?(理解记忆)
(5)各层气温随高度的变化情况有何特点及其成因是什么?(理解)
(6)对流层中气温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降低,有无异常现象?(理解)
(7)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有哪些?特点如何?并举例说明。(理解)
(8)用简图表示大气的受热过程。(应用)
(9)探究地面长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的产生原因和作用。(应用)
对于预习任务及要达到的目标,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多媒体投影出每课时的预习问题,条件不具备的学校可以安排科代表,抄在黑板上,或者把任务分给各个学习小组,轮流执行。
通过以上方法预习,学生能很清楚地知道学习的主要内容,应该达到什么目标,自己对预习的这部分内容哪些还未懂,课堂上学习应该重点听什么等。抓好预习,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也有利于达到更佳的课堂学习效果。